朗诵漫谈(一)
多谢华衣、小谭妈妈、熙妈的推荐,今天由我来和大家,聊一下朗诵的话题。
朗诵是一门高雅艺术。今天,在有限的时间里,我和大家交流十个问题。
一、什么是朗诵?
规范的朗诵,应该是指:口齿清晰地用标普高声诵读。就是说,把写在纸上、印在书上的文学作品,转化成有声语言。属于一种二度创作活动。如果你想成为口语表达和人际交流的高手,或者想让孩子成为这方面的高手,适当时机展示一下个人才艺,那就要重视朗诵。
二、朗诵有两层意思。第一层意思。是指高声吟诵,大声诵读。例如:明代著名作家冯梦龙在《东周列国志》第七十五回写道:“阖闾令伍员从头朗诵一遍。每终一篇,赞不容已。”
朗诵的第二层意思,指用吟诵的方式演出文艺节目。
2016年1月30日,在第二届诗歌春晚上,著名话剧演员曹灿,朗诵了《人生》。下面我给大家朗诵几句:
人生是一个过程
这个过程
从自己的哭声
迎来别人的笑声开始
到用别人的哭声
送走自己的无声而告终
整个过程
由哭声、笑声和无声组成
该哭时
你就嚎啕大哭
哭它个天昏地暗
该笑时
你就尽情地欢笑
笑它个鬼呆神惊……
好,我们今天所讲的朗诵,就是朗诵的第二层意思,即是指用吟诵的形式,演出文艺节目。
三、朗诵与诵读、演戏的区别
朗诵不同于朗读。朗读,是用清晰、响亮的声音,把文章读出来,以传达文章的思想内容。学生念课文,也可以叫作诵读。
朗诵则是用清晰、响亮的声音,把文章背出来,以传达文章的思想内容。
由此可见,朗诵的要求比朗读高,它要求不看作品,面对观众,除运用声音外,还要借助眼神儿、手势等体态语言,表达作品内涵,引起听众共鸣。
朗诵可以伴有手势、姿态动作等,但是动作不能过多、表演不能过火。因为,朗诵不同于演戏。演戏时,演员不直接和观众交流。他扮演剧中人物,模仿剧中人物的语言和动作,和同台演员交流。
而朗诵者直接交流的对象是听众。他主要是通过声音,把感情传达给听众,引起听众共鸣。手势姿态等,是帮助表达感情的辅助性工具。所以,不宜过多、过火。
四、朗诵的文学性
朗诵的内容,一般是诗歌、散文和小说等相对比较短小的文学作品,或者是长篇作品的片段。非文学作品,比如社论、书信等等,一旦成为朗诵材料,往往会偏向于表现某种思想感情,带有明显的文学色彩。
五、朗诵的艺术性
一是朗诵表达要求比较精细,是高级的有声语言艺术。这就要求朗诵者,具备一定的文学修养。能够分析、欣赏各种体裁的文学作品,这是朗诵者所要表情达意的首要前提。
二是朗诵者要具备一定的语言修养,能熟练掌握发声技巧。善于正确地运用语调语气,这是表情达意的关键所在。
三是朗诵者要具备一定的舞台表演艺术修养,敢于在大庭广众面前说话。能正确地发音,有自然的表情,这是表情达意的重要条件。
四是朗诵者要具备一定的政治思想修养和社会知识修养,这是表情达意的重要基础。
朗诵艺术,就是以上各方面修养的综合体现。条件基本具备,再加上勤学苦练,就能成为一个合格的、甚至优秀的朗诵者。
六、朗诵的表演性
朗诵一般都是在舞台上、在大庭广众面前进行的。这就要求朗诵者,要有得体的着装,优美的语音。端庄的仪态,丰富的表情。有时,还需要适当化妆,需要运用灯光布景,并进行配乐。所有这些,都是为了增强朗诵艺术的表演效果。
七、朗诵前的准备
朗诵是一种再创作活动。这种再创作,不是脱离朗诵材料另搞一套,也不是照字读音的简单活动,而是要求朗诵者:通过原作的字句,用有声语言,传达出原作的精神和艺术美感。不仅要让听众领会朗诵的内容,而且要使他们在情感上受到感染。为了达到这个目的,朗诵者在表演之前,需要做相应的准备:
(一)选择朗诵材料。首先,要注意选择那些语言具有形象性,而且适于上口的文章。因为,形象感受是朗诵中,一个很重要的环节。如果朗诵材料是干瘪、枯燥的书面语言,那么,那怕是对于感受能力很强的朗诵者本人,也很难构成丰富的形象感受。其次,要根据朗诵的场合和听众的需要,以及朗诵者自己的能力、爱好和实际水平,在众多作品中,选出合适的作品。(未完,待续)
发布于2019年01月04日 15:02 | 评论数(6) 阅读数(4099)
此文已被博客管理员"小谭妈"推荐到博客首页今日热文,奖励30分上一篇:酒与乡愁
下一篇:朗诵漫谈(二)
评论
好赞,谢谢姥爷
领教了,求抖音
奥林如果在我身上, 这孩子肯定要玩儿。
想听姥爷语音朗诵
进育儿君羊就能听到。
非常感谢姥爷,一直觉得会朗诵的人很有魅力。
操练吧,这个不难的。
为姥爷喝彩,朗诵得太专业了!
谢谢表扬。
姥爷这课,必须得听语音才精彩,哈哈,好幸福在现场听到啦,姥爷的播音腔真的太好听了
谢谢表扬。
发表评论 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