桐妈经验分享类文章目录(2008.11-12)
序 | 日记名称 | 序 | 日记名称 |
1 | 一岁左右的孩子怎么“教”? | 31 | 再推荐一套识字教材(图) |
2 | 倾听孩子的“脾气” | 32 | 桐桐发烧及护理心得 |
3 | 从孩子的“坏心眼儿”说开去 | 33 | 孩子的绘画敏感期 |
4 | 解读孩子的安全感 | 34 | 为什么我要坚持母乳喂养? |
5 | 如何学习小儿按摩? | 35 | 且玩且学:桐桐的随机早教 |
6 | 淘气行为的“冷处理” | 36 | 培养孩子的好习惯 |
7 | 关于孩子发烧时的物理疗法 | 37 | 孩子老抢人家玩具怎么办? |
8 | 桐桐的“一岁半现象”及处理心得 | 38 | 培养孩子的分类意识 |
9 | 桐妈推荐之“噼里啪啦”系列读物 | 39 | 桐桐缺乏同情心? |
10 | 桐妈推荐之《小太阳画报》 | 40 | 桐桐是个“左撇子” |
11 | 一套不错的宝宝读物 | 41 | 难不倒的“识字王” |
12 | 关于便秘的治疗 | 42 | “小气”的孩子? |
13 | 要不要买早教机? | 43 | 桐桐的自作辅食(三) |
14 | 当孩子进入执拗敏感期...... | 44 | 早期教育之我见 |
15 | 入园后孩子为什么内向了? | 45 | 我的孩子性子慢...... |
16 | 音乐敏感期及施教要点 | 46 | 要不要参加亲子班? |
17 | 孩子为什么“不可教”? | 47 | 孩子性子急怎么办? |
18 | 音乐教育与右脑开发 | 48 | 孩子爱打人怎么办? |
19 | “呼噜”原是小感冒 | 49 | 孩子太粘人怎么办? |
20 | 认识花鸟 | 50 | 早教无小节 |
21 | 桐桐的自我意识发展进程 | 51 | 又躲过一劫! |
22 | 桐桐的“漫游敏感期” | 52 | 给孩子“捏脊”吧! |
23 | 从滑梯上栽下之后...... | 53 | 三类知识让母亲更称职(附书目推荐) |
24 | 桐桐的“秩序感” | 54 | 关于开发右脑的数字点卡 |
25 | 适合孩子心理特点的小人书―《嘟嘟熊画报》 | 55 | 如何对孩子进行数字教育? |
26 | 培养孩子的安全感 | 56 | 《说唱童谣》还不错 |
27 | 儿歌――不可忽视的早教素材 | 57 | 四种“爱”可能伤害孩子! |
28 | 培养孩子的识字兴趣 | 58 | 读读《卡尔•维特的教育》吧! |
29 | 桐桐的新玩(教)具 | 59 | 发现七田真 |
30 | 一套不错的识字读物 | 60 | 孩子的嫉妒心 |
附注:由于我本人电脑水平局限,做目录的时候不知道该如何设置“新窗口打开”,感兴趣的朋友们浏览的时候,把鼠标放到一篇文章题目上后,单击右键,选择“在新窗口打开”,可以节省您的时间:)
发布于2008年12月30日 16:13 | 评论数(18) 阅读数(2619) 教养经验教训目录
桐桐打电话
桐桐打电话
2008-12-30 周二 17个月1天
还在很小的时候,桐桐便对电话产生了兴趣,每次爸爸妈妈接电话的时候,她都吵着要抢电话线,如果把话筒放在她耳边,则又呆呆的只会抿着嘴笑,看她对电话这么感兴趣,后来我便找出来一个旧电话给她玩,果然正中她下怀,从此这个东东便成了她的新宠,动不动就拿起来学着大人的样子摆个打电话的POSE,歪着小脑瓜,一脸期待的表情,好像旧电话的话筒里果然能传出话来,不过像她这样的屎娃娃也果然好哄,每次她这样电话的时候,只要我们把手放在耳边,假扮电话她跟她讲几句话,她便一脸的满足和兴奋,咿咿呀呀地应答着,哈哈。
渐渐地桐桐的电话打的越来越熟练:提话筒、拨号、把听筒放在耳边、咿咿呀呀不知所云地讲一些话、按一下电话上的揿钮终止对话…….真是轻车熟路啊,想想我这个偏僻农村出身妈妈直到读大学那年才第一次摸话筒,不得不感慨如今孩子的生活环境跟我们当时相比,真是两重天了!
桐桐会说话之后,再打电话的时候,如果我们提醒一下,“给爷爷打电话吧”,小家伙就马上乐此不彼地拿起话筒“爷爷”、“爷爷”地讲起来了,一边讲一边在房间里到处走,好像那端真有个爷爷一样,孩子的快乐来的是多么简单啊!
转眼桐桐已经快一岁半了,随着语言能力的长进和模仿能力的增强,现在的桐桐讲电话的水平已经很专业了(据爷爷说,最长可以讲半个小时呢):
“喂”、“喂”….(对方怎么不说话啊?太浪费桐桐的表情了吧?)
………
※ ○·~#+÷№§‰‰‰—………
##·○-÷¥$№×
……..
(抗议?穷追不舍?听不到声音不罢休?)
“再见,拜拜!”
(接通了?否则,说话的语调怎么会如此满足呢呵呵)
加入电话一族的桐桐有时候也会公务繁忙,以致于不得不一手翻阅文件(一堆废纸)一手拿着玩具手机电话,
“喂喂喂….”
哦,亲爱的宝宝,你的小秘也太不称职了吧,老板“喂”了这么多次了,连个回声都没有:)
注:桐妈认为,电话这个东东,好就好在它是一种借助语言进行的玩具。孩子在不断讲电话的演练中,不仅体验到快乐,还锻炼了语言能力,在早教过程中,我们不妨就地取材,将讲电话作为一种生动的手段,比如,我们可以通过陪孩子讲电话,激发他们讲话的兴趣,培养他们的沟通能力,甚至穿插电话礼仪的教育。另外,在亲子之间的角色扮演甚至说服教育中,我们也可以让电话发挥一定的作用。
发布于2008年12月30日 13:07 | 评论数(25) 阅读数(2683) 1-2岁教养琐记
桐桐本周成长小结(17个月)
2008-12-29 周一 17个月整
一、语言技能
1、最明显的是似乎到了“语言爆发期”,会说的词汇猛然增多,虽然大部分是叠词,但像“舒服”、“在这里”、“在那里”等非叠词也出现了,而且整天说兴很浓,喜欢接尾话,比如,我说“爸爸高不高啊?”,桐桐就会说“高”,我说“便便臭不臭啊?”她就会说“臭”……真是让我这个当妈妈的开心啊,因为十月怀胎期间照了7次B超,特别是孕早期,就被利令智昏的医生照了三次,后来才知道B超照的过多可能影响孩子的语言能力,一度很担心,现在终于可以稍微放心点了哦!
顺便盘点一下,这个礼拜桐桐新学会的词汇包括高、大、熊、丑、坏、好、民等,一下子又记不清了,反正很多,可以用突飞猛进来形容。
2、不仅能同时听懂上海话和普通话,而且还学会了点上海话,比如把鞋说成“haha”,把写说成“xia”等等,再次让我见识了孩子的学习能力,像我,来上海八年多了,都讲不来上海话。
3、爱上了讲电话,拿起玩具电话可以讲很长时间:“喂”、“喂”…叽哩呱啦…“再见,拜拜!”
二、社会性发展
1、交往的主动性进一步增强,去公园里玩的时候,能够主动跟小朋友表示友好,比如,把手里拿的玩具给人家玩,或者去拉人家的小手,别的小朋友主动凑上来招呼她,也不那么害羞了。
2、日益频繁地跟父母一起分享好东西,虽然这种行为很早就出现了,但现在配上了语言,别有一番可爱,比如,每次看到爸爸吃好东西,一定要把妈妈喊到爸爸跟前,一手指指好东西,一手指指妈妈,嘴巴里说着“妈妈”,亦即爸爸应该给妈妈吃一点,反之亦然,她自己吃东西的时候,更是不忘跟爸爸妈妈分享,甚至让爸爸妈妈先吃呢。
3、为他人服务的意识进一步增强,特别喜欢帮别人做事,乐此不彼,于是我借机让她帮着做简单的家务,她开心的不得了,虽然经常帮倒忙,我还是鼓励她。
4、模仿能力继续增强,且增添了家务劳动的色彩,比如,经常模仿妈妈把毛巾等放在盆子里洗。
5、愈加爱穿大人的鞋子,经常拖着我的鞋子走来走去。
6、安全意识有所增强,出门知道拉着奶奶爷爷的手了。
7、更加喜欢爬楼梯,拉着我的手爬几层就要坐在那里休息一下,还示意我也坐下休息。
8、对洗手和洗脸不那么反感了,特别是洗手,因为可以玩洗手液。
三、生活习惯
1、胃口有所好转,喜欢上了甜甜圈,中巧虎的毒不浅啊!:)
2、便秘有所好转,最近一次只间隔了两天,虽然还是很硬,但痛苦度有所减轻。
3、享受睡前洗脚的习惯,一边洗一边说“舒服”,妈妈一个人给她按摩还不够,还要求爸爸蹲式服务,一起给她按摩,洗完还留恋的不肯出来。这种习惯对她的睡眠质量改善有所帮助,但夜惊夜闹的现象仍时有发生,查了相关资料,疑似乳磨牙萌出所致,只是有点困惑,乳磨牙的萌出会让孩子断断续续痛苦长大半个月左右么?
4、夜里睡觉穿上了外婆做的睡袋,往上窜和蹬被子的现象基本好转。
四、新增教养方法
受圆宝妈妈的启发,睡前开始坚持给她泡脚、按摩足三里和涌泉穴及脚底的肠胃反射区。
五、下一步教养重点
坚持四大保健手法的按摩,包括捏积、摩腹、按摩足三里和补脾经。
暂时想到这里,再想到了及时添加。
发布于2008年12月29日 19:06 | 评论数(7) 阅读数(2716) 1-2岁教养琐记
一岁左右的孩子怎么“教”?
一岁左右的孩子怎么“教”?
――与乐乐妈谈早教
Q:桐桐妈你好,我家的宝宝再过几天就一岁了,关于早教,我都没有教他,不知道从何下手,请问桐桐妈,桐桐这么大的时候你是怎么教她的?
A:乐乐妈妈,谢谢您的信任,如果您的问题是就知识教育而言,那么说在这方面我有点惭愧,因为对于桐桐的智力开发,至今我都没有系统的早教方案,这可能与我的教育观有关(对于这一点,我曾经写过一篇《早期教育之我见》,您可以点击链接看看),因为我认为学前的孩子最主要的是养成好的性情和行为习惯,其次才是知识的掌握和技能的培养。基于这个观念,至今我对桐桐的教育都是随机的、生活化的(参见我的博文《切玩且学:桐桐的随机早教》),当然内心是有一定考虑的。大约有几个重点:
1、 培养桐桐的安全感和好习惯,关于这一点,我曾经写过《培养孩子的安全感》、《培养孩子的好习惯》等文章,不再详述:)
2、 给桐桐布置一个学习型的家庭氛围,特别是创造有利于她养成阅读习惯的环境。所以,我经常通过给她读书、背儿歌、陪读、选择好的绘本等形式激发她的阅读兴趣,也很欣慰,桐桐大约快1岁的时候就渐渐养成了阅读的习惯,乐此不彼。关于这一点,前些天我曾经邀某杂志之邀写了一篇相关的文章,等刊登出来后,我会放在博客里跟大家共享。
3、 随机、生活化的数概念培养。带桐桐的过程中,有意识地培养她的数量意识,比如,抱着她下楼梯的时候,一边走一边数数等等,关于这一点,我曾经写过一篇《如何对孩子实行数教育?》,您可以点击链接看看有没有参考价值。
4、 通过经常带桐桐出去户外活动、接触自然的世界来扩大桐桐的视野,丰富她的表象,我相信这样可以增加桐桐的思维素材,这是孩子智力发育的基础。
5、 尊重孩子学习方式的独特性,在保证安全的情况下,尽量让桐桐多去看、听、摸、尝等,亦即进行孙瑞雪老师讲的感官训练,因为孩子在很大程度上是经由感官认识世界的。当然,与孙瑞雪老师的主张有所出入的是,我并没有把感官作为桐桐认识世界的唯一渠道,事实上,桐桐的很多认识是通过阅读进行的。对于这一点,我也曾经写过一篇相关文章《孩子为什么“不可教”?》
6、 尽量多让孩子听一些经典的音乐,培养她的乐感。
7、 在孩子乐意的情况下,适当对她进行识字教育。详见我的文章《让孩子爱上识字》。
暂时想到这些,可能没有穷尽所有的教育方式,待想到了,再跟您分享吧:)
(注:本文被早期教育论坛版主奖励20个积分)
发布于2008年12月29日 09:56 | 评论数(16) 阅读数(4897) 育儿交流与答疑
倾听孩子的“脾气”
倾听孩子的“脾气”
----《倾听孩子》分享笔记之三
教养孩子虽然让我们尝尽为人父母的快乐,却也不可避免地要应对来自孩子的“千般刁难”,最让我们头大的也许是孩子发脾气的时候,面对大呼小叫、撒泼打滚的孩子,我们通常不仅要体验“秀才遇到兵”的苦恼,有时还会产生一种挫败感,认为眼前的“坏孩子”是我们教育无方的结果……
如果您也和我一样有此类的情感体验,那么,了解《倾听孩子》对这个话题的认识也许会让您感到豁然开朗,不是因为它提供了处理此类困境的什么捷径,而是因为它让我们对这个现象有了新的认识:原来发脾气也是孩子的心理康复机制之一,只要我们处理得当,孩子竟然可以从中得到成长!
为什么这么说呢?这要从作者帕蒂对孩子的认识谈起,在“孩子发脾气的时候”这个章节里,作者帕蒂提出了一个全新的假设,那就是:孩子天生是可爱的,但这种可爱容易被不良情绪掩盖,当孩子产生惊恐、孤独或不被赞赏的负面情绪时,内心的不安会使她对人产生敌对态度,从而产生可恶的行为,这类行为表明孩子在寻求帮助,这时候如果得到倾听,则他就会从受伤的感觉中解脱出来。
从这个角度来考虑问题时,我们就会发现,诸如发脾气这样的行为只是表明孩子需要被倾听,而不是做父母的失败,所以,您如果曾经就孩子的“坏脾气”而自责,这时就可以释然啦!
孩子在感到沮丧时就会发脾气,沮丧的感觉是当孩子想要做什么却因为自己能力的局限无法达到目的(比如,孩子想要把积木搭成一座宝塔,但搭不成),或者我们为孩子的行为设定了不符合她行为方式的限制时(比如,孩子想要摸插座,但出于危险的考虑我们必须限制,然而,孩子不会抑制与生俱来的通过触摸学习的愿望)时必然发生的情绪故障,这个故障得到通过发脾气这种发泄方式得到修复,这个时候,如果我们禁止孩子发脾气,孩子的沮丧情绪则会累积起来,或者遇到类似的情景不再有学习的欲望,或者将累积的负面情绪变成更大的炸药桶。
然而,对于大多数父母来说,孩子发脾气是不那么令人愉快的场景,所以我们常常本能地采取劝说或压制的办法终止孩子这一过程,这让我们失去了观察“发脾气如何使孩子恢复了思考和学习的能力”的机会。所以,我们应该首先端正自己的认识,明白发脾气可以极大地帮助孩子克服不良情绪,这样我们就会坦然地做到倾听。
如何倾听呢?作者帕蒂给了两个一般性的准则:
1、要靠近孩子,但别试图安慰他,让孩子自然地完成发脾气的过程,您也许得坚持听5-15分钟,一旦得到倾听,发脾气就会很快过去,随后孩子就恢复平静甚至与您热切地亲昵一番。
2、如果孩子在公共场所发脾气,可以将孩子带到隐秘处,以便我们能控制局面。
不过,在这里,帕蒂也没有忘记给我们提个醒:当我们决定去倾听的时候,一定要有个思想准备,开始的那几次可能是难以忍受的,因为我们不得不经历孩子令人气恼的、毫无掩饰的情绪爆发,甚至最初可能一天要应付几次激烈的情绪发作,但随着您的日益包容,孩子的耐性会越来越大,发脾气的频率会越来越少,当然,您不要期望倾听会造就一个完美的孩子,因为在今后的学习过程中,孩子总有遇到超越极限的沮丧感的时候,脾气还可能在不适宜的场合或时间爆发。
允许孩子随心所欲地发脾气,会不会把孩子宠坏?相信您和我一样会有这种担忧,幸运的是,作者帕蒂显然已经考虑到这个问题,所以专门撰写了一节“倾听会导致纵容孩子吗?”让我也肯定让您松一口气的是,帕蒂认为倾听不但不会惯坏孩子,还可以让您得到意想不到的报偿:
“运用倾听的办法,你可以期望孩子将逐渐增长应付重要挑战的能力。他遇到困难仍会坚持学习,面对不合理的事物,他会维护自己的正直。与严格的循规蹈矩相比,以上那些品质会使他更成功地接受人生的挑战。消除了紧张情绪,他经常能够与人愉快地相处,烦躁时他能得到倾听,他就学会了设身处地地同情他人,因为你正是这样对待他的。”(P63)
当然,倾听的这些积极影响或许对我们来说还有点遥远,也许您也和我一样,最关心的是当我们的孩子进入了“可怕的两岁”,倾听的艺术会不会起作用。无巧不成书,作者帕蒂正好收录了相关案例:
“我认识的一位母亲正为儿子进入了‘可怕的两岁’而叹息。一两个星期以来,他坐立不安,执拗地对生活中的每一样小事坚持自己的要求,不许成人干涉。于是她靠近儿子,倾听他发脾气。最初的三四天里,他发了好几次脾气,过后他就又像以往那样可爱了。”
还有什么可说的呢?下次孩子再发脾气的时候,就让我们耐下心来,坦然地去倾听吧!
(注:此文被早期教育论坛版主奖励20积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