桐妈经验分享类文章目录(09.8.15-9.25)
序 | 日记名称 | 岁月天 |
孩子入园适应全记录系列 | ||
1 | 孩子入园,你准备好了吗? | 2.00.14 |
2 | 桐桐入园适应期全纪录(第1天) | 2.00.20 |
3 | 入园开端还不错! | 2.00.21 |
4 | 宝贝,真棒! | 2.00.22 |
5 | 桐桐入园适应期全纪录(第3天) | 2.00.22 |
6 | 桐桐入园初期全纪录(第4天) | 2.00.23 |
7 | 桐桐入园适应期全记录(第5天) | 2.00.26 |
8 | 桐桐入园适应期全记录(第6天) | 2.00.27 |
9 | 桐桐入园适应期全记录(第7天) | 2.00.28 |
10 | 桐桐入园适应期全记录(第8天) | 2.00.29 |
11 | 桐桐入园适应期全记录(第9天) | 2.00.30 |
12 | 桐桐入园适应期全纪录(第二个周末) | 2.01.01 |
13 | 桐桐入园适应期全记录(第10天) | 2.01.03 |
14 | 桐桐入园适应期全记录(第11天) | 2.01.04 |
15 | 桐桐入园适应期全记录(第12天) | 2.01.05 |
16 | 桐桐入园适应期全记录(第13天) | 2.01.06 |
17 | 桐桐入园适应期全纪录(第14天) | 1.01.10 |
育儿经验随记 | 2.01.03 | |
18 | 自制比萨饼(附做法及成品图) | 2.01.03 |
19 | 第一次团购宝宝读物 | 2.01.00 |
20 | 一套不错的启蒙认知读物 | 2.01.00 |
21 | 一套不错的人格培养读物 | 2.01.00 |
22 | 体验神奇的艾灸 | 2.01.00 |
23 | 莫忽视“过家家”的教育价值 | 2.00.24 |
24 | 早教不是万能的! | 2.00.28 |
25 | 一本相见恨晚的中医育儿读物 | 2.00.28 |
26 | 宝宝上火,防治有招 | 2.00.30 |
27 | 海洋球趣话 | 2.01.06 |
28 | 亲子沟通是一门艺术 | 2.01.07 |
29 | 宝贝,对不起! | 2.01.08 |
30 | 推拿治疗孩子夜惊夜啼 | 2.01.10 |
31 | 送给桐桐老师的节日礼物 | 2.01.12 |
32 | 不可忽视的“再见”环节 | 2.01.12 |
“可怕的两岁”系列 | ||
33 | 解读两岁孩子的行为(一) | 2.00.02 |
34 | 解读两岁孩子的行为(二) | 2.00.04 |
35 | 解读两岁孩子的行为(三) | 1.01.19 |
36 | 解读两岁孩子的行为(四) | 2.01.01 |
37 | 解读两岁孩子的行为(五):说谎 | 2.01.06 |
38 | 解读两岁孩子的行为(六):同情心 | 2.01.07 |
39 | 解读两岁孩子的行为(七):想象力 | 2.01.08 |
40 | 解读两岁孩子的行为(八):执拗 | 2.01.10 |
41 | 解读两岁孩子的行为(九):“抢”的乐趣 | 2.01.26 |
发布于2009年09月25日 14:51 | 评论数(26) 阅读数(5993) 教养经验教训目录
解读两岁孩子的行为(九):“抢”的乐趣
解读两岁孩子的行为(九)
――“抢”的乐趣
(此文被《为了孩子》杂志收录,经编辑删改后发表于2010年第5期)
2009-9-24
桐桐出生于2007年7月29日,现在2岁1个月26天了
“妈妈,你跟我抢书”
“妈妈,你跟我抢袜子”
“妈妈,你跟我抢饼饼”
……..
近段时间,宝贝桐桐似乎越来越喜欢跟我做这样的游戏,有时候让我抢的是实物,有时候则只是虚拟的动作,比如,她把两只小手指捏在一起,告诉我那就是需要我抢的“饼饼”……
每每听到宝贝的这种请求,我都会非常配合地去抢她的东西,小家伙则像真正遇到“强盗”一样,时而躲躲闪闪地护着,时而认真地抓住东西跟我“拉锯”,有时候我故意抢不过她,小家伙就一脸得意,仿佛自己变成了大力士一样,有时候我不依不饶,很“卖力”地跟她抢过来,小家伙倒也能甘拜下风…….
桐妈解析:
两岁多的孩子,随着自我意识的发展,已经开始认识到自己的力量,但对这种力量强度的确认,往往是在跟他人较量的过程中完成的,“抢东西”便是有助于达成这种目的的体验。
在与孩子一起做“抢”东西游戏的过程,家长扮演的角色很重要,对于那些平时比较柔弱、内向的孩子来说,如果家长有意扮演弱势的一方,让孩子在争抢到手的成就感中体验到自己的力量,则有助于帮助孩子建立自信,但一味让其获胜也不可取,因为这样的话孩子很容易形成思维定势,认为抢东西时她将永远是强者,理论上而言,这样很容易让他们在真实生活场景中因对必胜的不合理预期而产生争抢的欲望,一旦发现自己抢不过别人,心里又容易受伤。所以,即使对那些本来就柔弱的孩子来说,家长也不妨适当扮演一个稍微强势的同伴角色,偶尔赢他几次,让她明白争抢东西的较量过程中,可能有成功,也可能有失败,这样,孩子的抗挫折能力会有所增强,即使今后在真实生活场景中与小伙伴发生了抢东西的冲突,也能不屈不挠地维护自己的正当权益,并坦然地接受失败的斗争结果。
对于那些平时就比较强横、外向的孩子来说,家长应邀和他们玩类似游戏时就要转变方法了,一般来说,此时家长多扮演一下强势伙伴的角色,让孩子多输几次,不仅有助于打消他们的“气焰”,而且可以让他们体验到被抢的滋味,这对他们来说也是很好的换位思考机会。当然,也不能让他们屡战屡败,适当让他们赢几次,也有助于帮他们维持心理的平衡,否则,本来强势的孩子一旦受到压制,也不排除会出现去抢别的小朋友来发泄内心怨气的可能。
附:本系列其他文章
发布于2009年09月24日 15:13 | 评论数(59) 阅读数(4624) 教养经验教训分享
不可忽视的“再见”环节
不可忽视的“再见”环节
2009-9-10
桐桐出生于2007年7月29日,现在2岁1个月12天了
每个孩子都容易粘妈妈,桐桐也不例外,以至于每次把她送到爷爷奶奶家时,如何脱身就成了艰难抉择,因为小家伙看到我离开时往往会充满了委屈和不舍,爷爷奶奶舍不得她哭,便经常哄着她,让我偷偷离开,说实话我很不希望这样“欺骗”孩子,但他们似乎并不接受我的观念,以至于每次偷偷离开孩子时,心里都充满了负罪感。
听起来好像是把孩子看的过于娇贵了,但依我个人的育儿主张,我觉得这种顾虑并不是杞人忧天。为什么这么说呢?
试想,在依恋妈妈的孩子没有任何预期的情况下,转身找妈妈的时候,却发现妈妈已经不见了,而在这前几分钟,妈妈还在让她感到安慰的视野里,孩子会是什么感受呢?我想最可能的反应是:
妈妈随时都可能悄然消失,太让人难过了,以后我一定粘好妈妈!
此情此景,孩子也许会默默接受现实,也不会哭泣,但他们的安全感,却在不经意间受到了的伤害。如果妈妈事先本来答应过孩子继续陪她,却又不辞而别,情况还可能更糟,孩子可能会因此发现:
原来最爱的妈妈也会欺骗我,太让人伤心了!
连最亲的人都不值得信任,哪我还应该相信别人么?对这个世界的不信任感,也许就由此来源。
上述反应,不管是那一种,可以说都是比较负面的。相反,如果妈妈离开孩子时讲清道理或者坦然地跟孩子告别呢?情况也许就是另外一种:
孩子或许听不懂道理本身,也不愿意接受妈妈要离开的事实,甚至可能会哭闹着拖住妈妈不放,但只要妈妈平静地对待这一切,哪怕是在孩子哭声中离开,所带给孩子的伤害也不过是短暂的分离焦虑,而且,在这种情景多次重复之后,孩子会渐渐明白:只要妈妈不说要离开我,她就不会离开,我就可以放心地玩,即使她离开了,该来的时候她还会重新回到我身边,所以,妈妈的离开并不可怕,而且这种离开是可以事先知道的,毋庸讳言,孩子的安全感和对世界的信任感也因此受到了保护!
所以,如果您不得已需要经常离开孩子,一定要注意跟孩子说再见,甚至跟孩子讲清楚离开的理由,即使孩子听不懂具体语言内容也没关系,从您的肢体表情中,孩子会感受到妈妈的诚意,他们的分离焦虑,也许会因妈妈的坦然离开而爆发,但也会在哭泣中修复,而且,这样的眼泪,是他们成长必要的代价,他们虽然流下我们不愿意看到的泪水,却会从中逐渐学会接受妈妈不可能永远陪着自己的事实,从而得到心灵的成长!而悄悄离开所带来的情感伤害,远远比泪水来的可怕!
附注:看到大家充满关爱的留言特别感动,最近忙的有点晕,好久没有来了,先在这里谢谢大家,都事情告一段落就来补日志,希望忙乱状态快点结束吧!
发布于2009年09月10日 17:07 | 评论数(96) 阅读数(3506) 教养经验教训分享
(私密文章)
该文章已被作者设置为私密文章
发布于2009年09月10日 13:57 | 评论数(48) 阅读数(1517) 幼儿园那些事儿
解读两岁孩子的行为(八):执拗
解读两岁孩子的行为(八)
――执拗
(此文被《亲子》杂志收录,发表于2010年第1期)
2009-9-8
桐桐出生于2007年7月29日,现在2岁1个月10天了
尽管宝贝桐桐一岁半左右就开始喜欢说“不”甚至跟大人对着干了,但真正明显的执拗行为,却是在近期才变得一下子密集起来。
记不清从哪天开始了,仿佛是一夜之间,宝贝就像变了个人一样,喜欢毫无理由地反抗大人的意志,然后不屈不挠地坚持自己的立场,把大人弄的没头没脑,使劲千方百计,还是弄的她梨花带雨、涕泪滂沱……无奈之余,有时候连我都禁不住疑惑:发展规律的力量就这么强大么?为何平日里的乖宝宝有时会在顷刻间变得“不可理喻”?如果不是对两岁孩子的行为早有准备,我想我的忍耐极限肯定已被数次击溃。
就拿昨天早晨来说吧,刚从睡梦中睁开小眼睛的时候,宝贝还好端端的,陪她下床玩的时候,也没有什么异样,可就在让她穿衣服出门的时候(开始她不要穿衣服),小家伙的执拗突然爆发了,我那句“宝宝,我们要穿裤子喽,你要穿哪一个?”刚刚落音,小家伙就似乎早有准备一样,脱口而出“我不要穿裤子”,以往,她可是乖乖配合甚至兴高采烈地去挑选衣服颜色的。可是这次,小家伙不仅嚷着不要穿,还气的把沙发上的东西都拨拉掉了,共鸣她的感受,不吃这一套,讲道理,充耳不闻,拿笔和她一起书写她的意愿(《如何说,孩子才肯听》推荐的做法,以往经常很有效),她也不配合,却仿佛受了天大的委屈一样,愤恨地哭闹起来,一边哭一边嚷“我不要穿裤子,不要穿裤子”,她爸爸过去帮忙,不小心动了她的鞋子,气的她把鞋子都脱了扔出老远,无论我们怎么哄、怎么求情,小家伙就是不屈不挠,一副“绝穿到底”的样子,正好过去的桐桐奶奶看不惯我们的“柔和”立场,已经多次在哪里发话,“你们不能这样惯她呀”、“哭也得给她穿呀!”…….可是即使我软硬兼施到应该出门赶班车的最后一分钟,小家后都不屈不挠,即使后来我和她爸爸两个人抓住她强硬给她穿,小家伙都又踢又挠不肯就范。无奈之下,桐桐奶奶只好让我先去上班,由她来搞定,不知道是否又会弄的像前天一样鬼哭狼嚎……..(案例一)
再比如前天,宝贝玩者玩着,看着看着书,突然要画画,我一听,忙拿过来一叠白纸让她画,开始的时候,她把纸放在我膝盖上画的还蛮开心的,后来我担心这样画太吃力,就让她爸爸给她拿了一个凳子过来,让她把画纸放在凳子上,没想到这下可把她冒犯了,小家伙当即龙颜大怒,一下子把画笔掷了出去,画纸拨拉了一地,再也不要画了,在给她捡起来,再扔,不仅不画,还气的大哭,好久都哄不住,直到我看到窗外的月亮,灵机一动说抱她到阳台上去看月亮,小家伙才停止哭声,跟着我过去后,竟然又像没事一样对我们说“天黑啦,月亮出来啦,星星也出来啦…….”(案例二)
再比如再前面的某一天,爷爷突然揿门铃,宝宝一听是爷爷来了,非要去给爷爷开门,可是此时门已经被爸爸打开了,小家伙就不干了,大哭大闹,直至把门关上重新让她打开…..(案例三)
诸如类似的事件,最近真是太多了,没想到两岁的执拗,就这样走近了……
桐妈解析:
两岁的孩子,随着自我意识的发展,凡事喜欢想当然地按照自己的意愿行事,尽管有时候这种意愿看起来是“不可理喻”的胡闹,一旦被拒绝,还是会烦躁不安,奋力反抗,大哭大闹而难以平息。
这就是让包括我在内的很多家长望而生畏的执拗现象。下面尝试分析一下这种现象的原因、对策及处理原则。
1、有时候孩子看似无理取闹的执拗行为,其实有着更深层次的原因,那就是逃避某个不愿意发生的事件,比如入园。桐桐在第一个案例中表现出来的不愿意穿衣服的行为,应该就属于这一种,入园后的经历告诉她,每天早晨妈妈给她穿衣服时,就是该出门上幼儿园的时候了,小家伙在两个事件之间建立了条件反射之后,便很可能拿其中的先导环节开刀,试图通过拒绝穿衣服达到不用出门入园的目的。所以,这种时候最容易出现各种沟通办法都突然失效的情况(从理论上讲,告诉她“今天不用去幼儿园”倒可能达到效果)。遇到这种情况,家长可以这样斟酌:如果孩子试图逃避的事情是可做可不做的,比如跟妈妈去做客,则宁可放弃孩子讨厌的那个结果以顺利解决当下需要孩子做的事情(案例中是穿裤子,以防孩子受凉)。如果孩子试图逃避的事情是必须要做的,比如上幼儿园,而这个时候又实在没有办法搞定她,那么必要的强硬也是不得已而为之的,但一定要在强硬措施之后注意倾听孩子的哭声,以让孩子在宣泄情绪的过程中启动心理康复机制。
2、有时候孩子突然无理取闹,是因为我们突然把她拖离了舒适的心理区域,比如,在第二个案例中,桐桐可能正享受着在妈妈腿上画画的感觉,却突然被爸爸搬来的凳子给破坏了,这个时候她也可能通过执拗的哭闹来宣泄这种失落和痛苦,这个时候,共情、倾听、耐心的安抚和转移注意力都可能最终解决问题,只是问题可能会持续一个过程,孩子需要这个过程来“祭奠”被破坏的舒适感。具体最终那种亲子沟通方式能给孩子的执拗画上句号,则取决于孩子当时的意愿,那种方式更能打动他们,那种就可能成为“执拗终结者”,由于孩子的个体差异,这个比较难以预料。
3、有时候孩子执拗,是因为我们破坏了她的秩序感,这种秩序的范围,还可能相当广大,比如,空间秩序(东西应该放在哪里)、时间秩序(哪件事应该先发生)、心理秩序(谁应该来做这件事,怎么做等)等。比如在第三个事件里,宝贝认为她喜欢的爷爷来了,就应该她来开门,可是难以预料到她这个意愿的爸爸直接把门打开了,宝贝就会因为事情没有按照她预想的“秩序”发生而吵闹,直到事情按照她事先在脑海中排练的秩序重来…….
处理执拗行为的大原则:
1、宽容,只要不是原则性的问题,能顺着孩子就顺着孩子,不必担心会把孩子惯坏,执拗期只是心理发育中的一个阶段,特殊的阶段应该得到特殊的对待。
2、耐心,孩子执拗起来的确很考验成人的心理承受极限,特别是孩子无理取闹的时候,遇到这种情况,我们只能提醒自己,耐心多一点,再多一点,尽量减少对孩子的情感伤害。总会有办法解决的,实在没办法解决,就耐心地听孩子哭吧。
3、信心,面对执拗的失去“理智”的孩子千万不要乱了阵脚,要坚信只要我们设身处地跟站在孩子的角度着想,就有可能找到问题的解决办法。即使找不到,也不必自责,有信心的父母,找到办法的机会总比没有信心的父母多。
附:本系列其他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