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人
教育学人
告别鲍老师一家返沪后,一直想写点什么,却有点羞于动笔,怕自己传达不出那份感动,尤其是昨天听鲍老师讲了诗词的语言之美后,更是诚惶诚恐,怕稚拙的文笔破坏了那种丰富的美。
但太多的感慨哽在心头,又不吐不快。
可以说,此次福州之行,除了朋友的陪伴和度假期间的闲淡生活带来的滋养外,与鲍老师一家的小聚,是尤为难得又难忘的经历,不是因为受到了高档的款待,而是因为看到了一个教育学人的活法。
严格意义上,鲍老师不是直接给我传道授业的老师,而是十年前我读博期间的同学,因为博士同学之间年龄差别较大,而鲍老师是年龄较长者,又特别富有学养,每次听他发言,都佩服的五体投地,就忍不住喊他鲍老师了,尽管鲍老师为人平朴,特别有亲和力,就像大家的兄长一样,很多同学都喊他“老鲍”,还是觉得“鲍老师”这个称呼更能表达内心的感觉。
当时鲍老师是在职读博,读博前就有非常对口的工作,虽然没有毕业后的求职压力,他还是异常勤奋地苦读,经常读书到半夜,当然,想放松的时候,他也会邀请几个相邻宿舍的“大牛”同学一起“喝酒论道”,昨天听他这么说起的时候,仿佛看到了他们几个一边喝酒一边享受学术探究之乐的快意生活。
我也是在职读博的,但读博期间一边工作一边孕养桐桐,精力有限分身无术,读书期间并不是特别投入,经常不去学校,很多同学我都叫不出名字,但鲍老师和另外几个“大牛”的名字,却让我“印刻”在心,不得不承认,学术水平有种打动人的力量。
当然,跟鲍老师之间,或许更多的只是我单向的印象,在校期间鲍老师未必注意到我,因为整个读博期间我都是悄无声息度过的,还因生病没参加开学典礼,因孩子小没参加毕业聚餐,对于很多人来说,我的存在只是名录上的一个名字。博士论文答辩完毕,我不声不响地毕业,鲍老师回榕工作,从此很多年没有联系,直至同届的博士有了微信群。
过来这个寒假,和朋友商量着去外地跨年,几经纠结,选择了福州,其实对福州有什么好玩的地方一无所知,但想到鲍老师就在那里,又有种莫名其妙的亲切感,就定了那里的自由行。把出行的打算告诉鲍老师后,原本只想着他在会多些踏实感,没打算打扰他和家人过年的,但鲍老师听说后,非常重视,几次联系我确定行程安排,要提前预定酒楼请我和朋友聚餐,我受宠若惊又有点不好意思。
福州几日飘忽而过,按照事先的约定,返沪前天下午和晚餐跟鲍老师小聚,当时鲍老师正忙着在学校查资料写申请国家级课题的材料,但还是早早把我们接到附近的西湖公园游览,边逛边跟我们介绍福州的各种树种,学者的严谨再加上对本地风物的热爱,再加上他对语文教育的研究,使得他的讲解生动而充满感情,木棉的板根和悲壮的告别方式、独木成林的榕树和《鸟的天堂》、林则徐的后院、一年开花七八次的桂花树、灌木形态示人的兰花........听的我们欲罢不能大长见识,原来鲍老师不仅专业领域的水平很高,还有着那么渊博的知识面和丰富的内心世界。
从公园出来,鲍老师为了方便就餐时喝酒,开车带我们去他家附近一个很高档的酒楼聚餐,还绕道小区叫他的爱人程老师和女儿源源一起陪同,要知道,这个寒假,因为在台湾读研究生的源源赶写毕业论文,鲍老师全家都没回老家,这次竟然因为我们打扰了源源的时间,真是有点过意不去。
优雅的程老师和漂亮清秀的让人心疼的源源见到我们后,竟然都能叫出我们的称呼,还贴心地给刚才嚷着饿的桐桐带来了点心。显然,为了接待我们,一家人都在随时保持着沟通,席间又听到鲍老师讲起为了家庭放弃了上海的工作,讲起怎么跟夫人程老师每天泡三次茶共饮,又看到餐桌上的两个人也相敬如宾,那种可以想象的亲密家庭氛围真是让人羡慕到极点。
席间跟鲍老师聊起各自做的研究,鲍老师说听说我现在对儿童阅读有一些探索,很乐意把他的研究成果分享给我,他写过一本《教儿童学会阅读》,去年这本著作在华东区1000多本学术专著中脱颖而出,成为获得一等奖的7本之一,想想我自己的学术专著都没有获奖机会,真是只有佩服的份。
按说,我研究的儿童阅读与鲍老师的研究侧重点有所区别,是我从家庭教育的角度切入的,重在引导家长如何陪读,不算严格意义上的学术研究,而鲍老师研究的是阅读的课堂教学,是指导老师的,原以为我研究的领域更接近孩子,没想到鲍老师提到现在的诗词教学中的误区,忍不住举了几例诗词的解读后,包括《咏柳》中镜头推进式的美的呈现方式、《回乡偶书》中贺知章制造的各种生命体验冲突、《夜书所见》中被误读的想象与现实、《嫦娥》中“云母画屏”“烛影”“晓星”的深刻内蕴.......在座的我们每个人听的都入了迷,包括孩子,桐桐还听的忍不住悄悄走到我们身边,让鲍老师给她专门讲白居易和《忆江南》,这么主动的跟大人求教,可是第一次,太意外的惊喜!
更震撼的是我,应该说,关于给孩子的诗词讲解,我读过、听过很多,还专门买过一些音频,原以为自己经验的够多,有些产品已经非常好了,没想到这次听了鲍老师讲的,还是觉得美的不可思议,原来,一首短短的诗词,不仅可以跟每个人的生命体验建立连接,还携带了那么多文化的、心理的、美学的基因,讲出来还可以那么通俗,太不可思议了。原以为鲍老师的研究是纯学术的,没想到还这么贴近孩子,我仿佛看到了他的研究背后深深的教育情怀。
因为对这个领域的执着探索和深沉的使命感,现在的鲍老师,不仅是学院的名师,在本研究领域已经有着全国层面的影响力,经常受邀到各地讲学,出版的专著和文章也有质有量,经常被杂志催稿,尽管如此,他还是低调地认为,自己只是这个领域的一个老兵,没多少拿的出去的成果,还需要更努力的探索,且依然在不断努力着。他的单位名不见经传,为了家庭还放弃了大都市的工作,然而,他一边用心耕耘着喜欢的研究领域,一边安然地享受着妻女的陪伴,快乐而满足。
大约是受了爸爸挚爱这个领域的影响,本科原本在澳门读新闻传媒专业的源源也考了教育学领域的研究生,而且是主动选择的。教育学,原本是个冷门的专业,远不如新闻传媒和原来放弃的会计学就业前景好,但一个孩子能够被父亲影响到愿意放弃热门专业坐冷板凳,而父亲又为此骄傲而支持,不得不说,鲍老师的宁静淡泊和教育情怀已经跨越了代沟,成了整个家庭的精神财富,难怪一家人举手投足都那么默契。
大约,这,才是在真正的教育学人吧。欣赏,这样的活法!
(图为桐桐昨天听了鲍伯伯讲的《嫦娥》后画的。)
发布于2018年02月19日 08:14 | 评论数(1) 阅读数(1874) 生活小品杂记
老鼠为什么会飞
老鼠为什么会飞
回家的出租车上。
桐桐:为什么老鼠会飞?
妈妈:被踢飞的?
桐桐:因为老鼠吃了会飞的药。为什么蛇会飞?
妈妈:.......
桐桐:因为蛇吃了会飞的老鼠。为什么老鹰会飞?
妈妈(终于找到规律了,迫不及待地):因为老鹰吃了会飞的蛇!
桐桐:因为老鹰本来就会飞!(附送一个白眼)
妈妈:哼,被你催眠了!
司机伯伯大笑
晚上的外教课,是单元评估,进教室后:
桐桐:Gail,Can I ask you some questions?
Gail: Of course, honey!
桐桐:why can mouse fly?
Gail(眼睛圆睁):.....mouse fly?
桐桐(主动送上答案):because it ate flying medicine.
Gail:HAHAHAHAHA
桐桐:why can snake fly?
Gail(比妈妈聪明哈): because it ate the mouse with the flying medicine.
桐桐:yes,why can eagle fly?
Gail(得意地):because it ate the snake with the mouse with the flying medicine.
桐桐:No, the eagle can fly itself!
Gail: HAHAHAHAHA.....you treat me.......!(笑的生气不接下气)
正式评估开始后,轮到桐桐做presentation,桐桐拿出事先准备的侦探故事(非常严密、很长的英文final work)讲给Gail听,Gail吃惊的一愣一愣的,说实话妈妈也很吃惊她能写出那么“专业”的侦探类final work,就是字体有点潦草哈。
发布于2018年02月18日 20:27 | 评论数(1) 阅读数(1590) 生活小品杂记
再贵,你也值得
再贵,你也值得
不希望桐桐重复妈妈走过的弯路,敢于坚持自我主张的她,值得拥有想要的生活,高规格的决定,值得妈妈的支持,再贵也值得!
福州的气温,果然比上海高很多。
在三坊七巷走了不到半天,还穿着厚毛裤的桐桐就嚷着受不了了,看到大西洋百货,就嚷着让妈妈带她进去买件薄点的裤子,反正逛哪里都是逛,于是果断带她进去买。
到了童装楼层后,妈妈想,难得给她买一次衣服,又是大过年的,就好好买件她喜欢的吧,就放手让她自己挑选。可是大约是换季的原因,想要的那种衣服还真不多,桐桐挑了好久,都没有看到满意的,售货员推荐了几款,她都不喜欢,售货员不甘心,又帮她拿了一款比较厚的灰色开衫秋装,强烈推荐,桐桐看了看,不是很喜欢,但实在没有其他选择,最终决定试穿一下。
可是去试衣间时,桐桐对过道处一款米黄色的男童裤子有点动心,无论是颜色还是厚度都十分满意,就想试试这款,可是售货员说,这款裤子是最新款,全价,很贵,360多元,而她推荐的那款4折的,全套才300元左右,让桐桐和妈妈再考虑一下。
桐桐一听价格,开始纠结,很不好意思地说:妈妈,一条裤子就花你这么多钱,我不好意思。我说没关系啊,你喜欢就可以。不过,话虽这么说,心里还是有点肉疼的,禁不住念叨,这件裤子怎么这么贵啊,那么薄,又没什么花头,上海冷,回去又不能穿。
桐桐犹豫了一下,不知道到底是怕贵还是觉得男童穿的终究不妥,最终又决定不要那款米黄色男童裤了,店员就反过来跟她推销那款灰色的套装,小家伙本来跟店员商量着只买套装里的一条裤子的,可是试穿了一下,实在不喜欢,于是果断决定不要,说再去其他地方看看有没有更合适的。妈妈很欣慰她可以这么勇敢地说“不”,妈妈买东西时,总是很难做到这一点,经常因为不好意思买了回去再也没吃穿用过的东西。
看到桐桐果断放弃了贵的又放弃难看的,妈妈也松了一口气,以为可以用更少的价钱买更好看的了。
然而,妈妈失算了。又到了一家Adidas运动童装店,喜欢运动的桐桐一眼就看中了一个套装,妈妈虽然不大喜欢运动装,还是觉得应该鼓励她喜欢就买,小家伙就乐颠颠地去试衣间了。可是一问价格,妈妈傻眼了,折后还568元!说起来惭愧,桐桐从小到大,穿的衣服大都是亲朋师友送的,妈妈更多地把钱用来给她买万卷书、行万里路了,基本没怎么进过童装店,哪里知道一套薄薄的童装价格会这么贵呢,够买多少书了啊!一时间有点不舍得,就建议桐桐看看其他还有没有更喜欢的,谁知小家伙坚定的说,就这套了,其他都没兴趣。
妈妈一看,这套是140码的,现在穿着身上虽然正好,但孩子长的快,说不定穿一阵子就穿不下了,就问售货员有没有150码的,可是售货员说这一款最大码是140的,其他才有150的,但其他款,桐桐坚决不考虑。
妈妈又感动她对喜欢的衣服的坚定,又心疼要花那么多钱,一时间有点纠结,但很快做了最终的决定,买!
管他多贵,管他只能穿多长时间,孩子喜欢的,就是值得的!
这一逆转时的决定,部分源于妈妈的良心发现,部分源于妈妈自己的生命体验。因为妈妈突然想起以前看过的一篇文章,台湾人写的,大意讲的是自己的两个孩子,哥哥从小就非常懂事,买东西总是顾及家长的感受,总是揣测着家长的偏好行事,妹妹则不一样,无论是买东西还是做什么,都坚持自己喜欢的高标准,虽然很多时候看起来很不懂事,但她还是不愿意降格以求,后来,懂事的哥哥习惯了委曲求全,成就一般,坚持高规格的妹妹则求学、事业都要最好的,最终活出了自己想要的样子。
妈妈又想到自己小时候就是文章中哥哥的样子,为了讨好周围的人不敢坚持自己的主张,买什么东西经常为了照顾父母的感受而降格以求,最终,直到近几年开始自我觉察后才逐渐拥有配得感,舍得给自己高品质的爱。虽然在慢慢接近想要的样子,却因为习惯了降格以求走了很多弯路。
不希望桐桐重复妈妈走过的弯路,敢于坚持自我主张的她,值得拥有想要的生活,高规格的决定,从小值得被支持,再贵也值得!
发布于2018年02月16日 22:25 | 评论数(2) 阅读数(1746) 教养经验教训分享
iphone手机历险记
iphone手机环游记
从手机“丢失”到找回,前后不到一个小时的时间,但一开始经受的心理折磨,对我来说却仿佛经历了一个世纪,庆幸后来意识到自己的危机处理方式对孩子的影响后,逐步平复到从容、优雅、得体的解决问题,孩子也跟着我的情绪由忐忑自责到放松、赞赏,相信这样的一种问题解决方式示范,也让手机失而复得事件有了更多的附加意义。
在福州度假。从三坊七巷回宾馆时,用易到软件叫了出租车,前来接我们的司机蔡先生给人感觉特别儒雅、热忱,素质很高,禁不住一路攀谈了许多,直至下车。
下车后才发现,在车上还用过的手机不见了,翻遍了所有的口袋和背包也无影无踪,反复翻了几次都找不到,一个可怕的念头立马闪过脑海:丢在出租车上了!一时间大脑几乎要嗡嗡作响,因为这是我最喜欢的iphone手机,一年多的陪伴沉淀着太多温暖的记忆,而且手机里面有我的各种记录备份、支付宝等各种容易盗取的支付方式,可以说几乎整个家底都在里面了,我几乎难以想象万一找不回来会心痛成什么样子,那是再买一个更好用的手机也难以替代的爱和怜惜!
越想越怕,女儿桐桐看到我拼命翻找的样子,也有点战战兢兢,似乎担心是她急着下去买气球才造成了这样的后果,一边小心翼翼地帮我翻找几个手提袋,一边有点忐忑地建议我回头找找刚才走过的路,看是不是丢在路上了。
抱着一线希望往回走到下车的地方,还是没有。
不敢相信会这样丢在出租车的前座上,继续就地蹲下来翻找包包袋袋,还是没有,那一瞬间真是有种绝望的感觉,好像很多东西都要随着那个手机失去了,整个搜寻翻找过程虽然没有任何怪罪女儿的意思,还是可以看到她有点自罪自责的恐慌,这一觉察让我突然意识到,既然事情已经发生了,不管有没有奇迹发生,我的处理方式都会影响到她今后面对困境的反应方式,如果我因此继续狂乱下去,失去手机的痛苦将会复合带给孩子的负性示范,更加得不偿失。
于是我强迫自己镇静下来,尽量从容地面对这一切。这个时候正好看到包里另一个不大好用的手机,急中生智,决定用这个手机给丢掉的那个手机打电话(因为这个手机上面没有跟蔡先生的通话记录,联系不上他),没准蔡先生接听了就可以讨回手机了(说不定为什么,遇到困境,不管多么恐慌,有时候我会执着地相信自己会有好运气)。然而,可能是手机还在静音状态,打了12个电话那边都没人接听,不过这种没人接听但也没人关机的状态让我反而意识到一个侥幸的可能:至少手机没有被私藏起来,也没有被别人捡到!
然而,虽然没被私藏或捡到,却也让我意识手机的确是静音状态,这么打下去肯定于事无补,说不定再拖延时间手机就被后面上来的顾客捡走了,十多年前一个非常喜欢的西门子手机就是这样的命运。
此路不通,索性就死马当活马医----去联系易到客服帮忙,虽然原来的易到客服电话永远打不通,还是决定试试碰碰运气。于是火速赶到宾馆,打开电脑搜索易到的电话,五花八门的号码一个个打过去,果然基本都是空号,正当准备放弃的时候,最后一个竟然打通了,接电话的是一个小伙子,我按捺住内心的恐慌,尽量从容优雅地说了来意,并报出了乘车的时间和地点(真是邪了,原来我出门路痴路盲路傻的,这次竟然连陌生城市的路名都能报出来,天助啊),小伙子一边听一边查系统记录,果然确认了我乘车一事,说会帮我联系司机的,让我放心,我也坚信自己的好运气,直觉客服联系上蔡先生后他一定可以把手机送回的,忍不住就此松了一口气。
然而,很快客服来电话了,说蔡先生没有在车上找到我的手机,不过蔡先生愿意跟我这个手机通话确认一些丢失的细节以便他进一步寻找,他也愿意把蔡先生的手机发到我这个手机上。果然,刚挂掉电话,蔡先生的手机号码我就收到了,激动的第一时间就拨了过去,蔡先生遗憾地说他找了没找到,问我到底可能丢在什么地方了,我就提醒他当时我坐在前排,能不能看看座位周围有没有,我刚提醒道这一点,蔡先生就惊呼找到了。原来,客服当时跟他说让他看看后座上有没有手机,他自然没看到。
找到之后,蔡先生主动提出给我送回来,可能需要开一阵子才过来,我一边等一边思忖着怎么报答蔡先生,后来决定给他报一个红包,可惜我出门没有带现金的习惯,整个钱包里只剩下300元,还要预留接下来几天可能的现金花费,没办法,只能很愧疚地在红包里塞了100元,拿到手机的时候,很不好意思地塞给他,蔡先生觉得这是他本分的事情,不要,但最终还是接受了我小小的心意表达。
回宾馆后立马在易到上给了蔡先生拾金不昧的好评,又给易到的客服打了一个电话,反馈了蔡先生帮我找到手机并送回来的事情,易到客服也很感动的说,这样的司机,公司一定会考虑嘉奖的。皆大欢喜的结果!
从手机“丢失”到找回,前后不到一个小时的时间,但一开始经受的心理折磨,对我来说却仿佛经历了一个世纪,庆幸后来意识到自己的危机处理方式对孩子的影响后,逐步平复到从容、优雅、得体的解决问题,孩子也跟着我的情绪由忐忑自责到放松、赞赏,相信这样的一种问题解决方式示范,会让手机事件有了更多的附加意义。
附记:今天去爬鼓山,走到山脚下的时候,突然写背后有喊“大姐”的声音,连续喊了好几声,直觉可能在叫我,一回头,竟然是昨天给我送手机来的蔡先生开车经过,驾驶座上的他从副驾驶那里斜侧过来跟已经经过的我招手问好,一脸的阳光灿烂的微笑,霎时整个心都因这样的偶遇温暖起来,世界真小,有爱真好!
发布于2018年02月15日 22:18 | 评论数(1) 阅读数(1323) 生活小品杂记
母亲
母亲
(插图作者:郭红松) 前天下午,妹妹突然在微信的家人群里发了两张回娘家吃饭的图片,除了熟悉的家乡菜之外,还有两种馅料的包子,一种是萝卜丝的,一种是赤豆沙的,突然仿佛闻到童年熟悉的味道,一下子特别馋,就开玩笑地说,给我快递过来吧,没想到妹妹一口答应,转身就告诉了母亲。 次日一早跟母亲电话,母亲迫不及待地跟我说起要给我快递包子的事情,说知道我饮食清淡,想确认一下萝卜馅里要不要放酱油,放蒜还是放葱,豆沙馅里要不要放糖,放的话是放白糖还是红糖,要不要用枣泥代替糖,豆沙里要不要再掺点其他东西,比如花生什么的....... 确认完毕,又觉得很抱歉地说可惜现在快递停了,真没办法,不知道过了春节再快递会不会让我等的太急..... 听母亲的语气,真是恨不得现在就和面弄馅包好给我快递过来,还要想办法让我吃的美美的。 听母亲事无巨细地说着这件事,我嘴上虽毫不客气地反馈着想要的味道,心里却像打翻了五味瓶,很是不平静。这就是母亲,操了半辈子心,把我们一个个养大,眼看着我们一个个离巢飞走,再不舍,也不曾打扰过我们的生活,怕给我们添麻烦,一直守候在老家,最担心的不是我们没空理她,而是怕不再有机会爱我们,什么时候我们让她帮忙做点什么事,就激动的好像得了什么好机会似的,恨不得立马就把领来的任务做好让我们开心。 可怜天下父母心! (图片来自网络) 心里这么感慨着,嘴上却怎么也跟母亲表达不出来,不知道从小没有学习这种表达,或者从小被寄养的经历让我跟母亲之间有所隔阂,还是讲起家乡话的时候,总觉得表达起来有点肉麻的缘故,从小到大,似乎我都没跟母亲表达过自己的感情,连写信都不习惯表达。 但我自己做了母亲以后,跟自己的女儿桐桐表达起来,就不一样,“妈妈爱你”这类的话说出来像吃饭穿衣一样自然,几乎每天都会拥抱女儿或进行各种肢体亲密接触,但跟母亲,这样的肢体接触我就没有。 虽然母亲不会计较这些,她更关注是她能不能给我们更好的爱,我们交代她做的事情能不能做好,至于我们是不是感激她、爱她,似乎都不是她所担心的,但内心那种难以突破的情感表达,却让我替她感到不公平。其实,何止是情感表达,想想自己做了母亲后,一直对女儿各种呵护照顾,一天不见她就挂念的慌,在一起时更是恨不得把她捧在手心里,但除了有困难需要帮助的时候,什么时候对母亲这么牵肠挂肚过,真是掰着指头都数得过来。 过来这一周,女儿去单独去外地参加冬令营,送到火车站就跟着接站的老师走了,不让我跟着,第一次这样放手,欣慰她渐渐长大的同时,心里很是失落,尤其是她在冬令营乐不思蜀,连电话都懒得给我打,好不容易打个电话说完该说的话就急着挂断的时候,真是惆怅又无奈,但尊重她的自主空间起见,又不敢给她电话。 记得龙应台女士说过,世界上所有的爱都是为了更好的相聚,只有母爱是为了更好的分离,以前对这句话很赞赏,现在轮到自己了,才发现孩子长大的过程也是母亲经历分离煎熬的过程。女儿现在只是偶尔几天不见我还各种失落,不知道母亲把我们一个个送出嫁又把弟弟送出国后,更需要陪伴的老年,是怎样的一种惆怅...... 但对此,母亲从来没有表达过,每次我们电话过去,她还一副我很好的样子,告诉我们身体也好这也好那也好,万一有什么不好,我们一般都是不知道的,除非父亲告诉我们,有一次母亲被车撞了肋骨,电话几次我们都不知道,后来快好了,父亲告诉我们,我们才知道,质问她,她还怪我们小题大做。 她自己一直省吃俭用,这不舍的买那不舍得穿,有点好东西,依然像我们没成家一样留给我们吃用,这次要给我做豆沙包,说到用红糖,她就很激动地告诉我,弟弟从南亚带给她的红糖质量好,正好给我放进去! (图片来自网络) 想到这里,心里都有点发酸,不知道我的女儿长大嫁出去之后,跟我联系少了我是什么感觉,我会不会也像母亲一样没事似的守候着我们的消息,但我想,也许,到时候再惆怅,也不会轻易打扰女儿的生活,因为她也会有自己的孩子,也会有手忙脚乱的中青年生活,能给她一份自由发展的空间,然后随时等着有机会给她做事,或许是更适合我的选择。 禁不住想起在作家好友小桥朋友圈看到的一句话:母爱是一代又一代重复的辜负。辜负与被辜负之间,也许都没什么好说的,再多的反哺,都无法报偿母亲十月怀胎的辛苦和擦屎擦尿的付出,安然享受被爱的过程就是让母亲欣慰的选择。 还是突然觉得,以后,要更多地给母亲打打电话,虽然辜负是必然的,但努力让它少一点,才不枉母女一场吧。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