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不要对孩子进行人生规划?三种情况各有利弊!
要不要对孩子进行人生规划?三种情况各有利弊!
作者简介:桐桐妈(房欲飞)| 教育学博士后,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现供职于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上海市优秀阅读指导员,育儿专栏作家,上刊文章500余篇,著有《爱出一个好宝贝》《读出一个好宝贝》等。公众号:桐桐妈的后花园。微博:新浪@教育学博士桐桐妈。
若干年后,你希望孩子是个什么样的人?要不要对孩子进行人生规划?恐怕这是几乎每个年轻父母都很关心的问题。然而,随着给孩子发展自由的观念越来越深入人心,越来越多的父母开始困惑这个问题上到底该何去何从……
应该说,孩子的发展是需要一定自由的,因为他们是一个独立的存在,有着自己独特的生命体验和发展的主观能动性,在特定的发展环境之下,这些作为人的本质特征会让他做出符合自己性情和风格的独特选择,正是在他自由地做出的每个选择里,他书写了自己独特的人生轨迹。
某种程度上说,剥夺孩子的发展自由,也就限制了他们之所以成为“自己”的人类本性,就是没有把孩子当“人”看,这样的父母是不称职的。
然而,任何自由都是有风险的,为了正确地行使自由的权利,往往需要真正地了解选择的后果,但孩子因为认知能力的局限,通常很难确切地预料到自由的结果,很可能会做出最终让人遗憾的决定,这就是为什么可以适当对孩子的人生规划进行引导的原因。
来自法国的一套哲学启蒙书就举过这样一个例子:一个爱画画的孩子,却不那么喜欢算术、语文、常识等课程,为了更好地发展自己的兴趣,她做了一个退学的决定,转而专心学习画画,终于有一天,她成了著名的画家,可是同时却悲哀地发现,他不会读书、写字和计算,这让她的生活充满了困扰,因为即使举办一个画展,她也经常面临组织工作的困难…..这个时候,他才意识到,小时候他做了自由的选择之后,长大后却成了不那么自由的人。
由此可见,孩子由于心智发展状态的局限,在不断展开其生命历程的过程中,是需要父母进行一定的方向性指引的,然而,由于不同的家长对人生规划的理解有所不同,在不同的家庭里,孩子的人生规划往往被演绎成大体几种路径:
有的家长把人生规划理解为孩子今后的职业方向,就根据自己对孩子在职业领域的发展期望进行了有方向的训练,比如上绘画辅导班、学钢琴、体育训练,希望孩子长大后能成为画家、音乐家、运动员等;下文表述方便起见,姑且称这种路径为“职业规划型”。
有的家长不在意孩子将来从事什么职业,更在意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把人生规划理解为孩子在人格方面的养成,希望把孩子培养成个性鲜明、人格健康的人,因而在日常生活中特别注意孩子的心理发育、行为养成等,并努力给孩子提供成为“他自己”的条件和机会。姑且称这种路径为“人格规划型”。
有的家长无意对孩子的具体职业发展进行太多干预,但会努力培养孩子成事立业的基本素质,比如健康的身体、人际交往能力、良好的生活和行为习惯、善于合作的精神、吃苦耐劳的品质等,并期待这些优秀品质为孩子今后的发展保驾护航。姑且称这种路径为“素质规划型”。
从某种意义上说,素质规划的内容跟人格规划是有所交叉的,但由于前者旨在帮孩子成事立业,后者更侧重帮孩子做好自己,故单列出来。当然,也有的家长,综合了上述三个方向的要素,对孩子进行了更全面的人生规划。
那么,对于幼儿期的孩子来说,几种不同的人生规划路径,哪种更为可取呢?下面就逐一做个分析。
职业规划型
职业发展方向是孩子今后人生规划中不可回避的一个元素,就像前文所举的那个如愿成为画家却最终发现生活的很被动小姑娘的例子一样,由于孩子尚无充分的能力来进行战略性的职业选择,父母的适当介入是非常必要的。
然而,具体到幼儿时期,是否就要如此明确地给孩子定向呢?我个人对此是持保守态度的。由于作为人类个体的基因编码系统具有近乎开放的性质,幼小的孩子在不断展开其生命历程的过程中,其发展潜能往往是非常多样的。一旦过早地给孩子的职业方向进行定位,那么其他未被特别开发的潜能就很可能受到压制,不利于孩子获得饱满的发展状态。
而且,众所周知,当前我们所处的是知识经济时代,职业变动日益成为为常格,有数据表明,知识经济一个人换工作的机会是工业化时代的4.6倍,工业化时代一个人20年换一个工作,知识经济时代一个人平均4年就要换一次工作。
在这种背景下,如果仅仅为孩子做某个方向的职业规划,将会很难帮助孩子适应变动不居的职场环境。
当然,凡事都有例外,对于那些生而具有某种特别天赋或者特需尽早培养的潜能,还是及早进行关注未好,比如出众的音乐潜能。
只是在有意培养的过程中,一定要尊重孩子的意愿,可以引导,但不能强迫,同时要注意不可因此忽略其他方面的潜能及综合素质的开发。
人格规划型
孩子不是机器,他的行为不能被程序化,没有任何一位家长能够完全彻底地预知和控制孩子的具体发展方向,但孩子作为社会性的存在,其个性中的性格、态度或习惯都具有一定的社会意义,往往会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一个人对于社会的价值。
良好的人格更容易得到社会、他人的认可,对自己的行为也有一定的调节作用,因而更可能影响个体获得成功的机会和内心的幸福指数。
俗话说,“三岁看老”,幼儿期也是人格养成的关键期,从生命早期开始对孩子的人格发展进行积极干预和引导,将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只是孩子的人生规划具有更多方面的内涵,一个人的社会价值除了依附于一定的人格外,还需要才能等方面的依托,持这类人生规划观的父母要避免过于偏颇,当孩子出现特定方向的兴趣和特长偏好时,也不可放弃引导。
素质规划型
与前面两种规划路径相比,素质规划型的家长关注的面更广,它不仅涵盖了孩子的心理和能力素质,也非常注重孩子的身体素质,这在智力开发等功利的价值取向被偏重的今天,是难能可贵的。
从功利角度来说,这种对其发展的全方位关注不仅可以为孩子的全面发展奠基,而且无论孩子今后从事什么职业,何去何从,这些综合素质的开发都是孩子凯旋职场的利器,可以为孩子提供可持续发展“保驾护航”。
当然,同上文的人格规划型路径一样,父母在全方位关注这种基础性的素质养成时,也不要忽略孩子在特定方向上的潜能。
由上述分析可见,孩子的心智发展特点决定了家长适度干预其人生规划的必要性,但应重在引导,而非约束和规范,而且,人生规划是一个内涵丰富的概念,家长在帮孩子进行人生规划的过程中,要综合考虑各个方面的要素,可以有所侧重,但不可“一叶障目”,不见其他。
发布于2021年03月18日 21:03 | 评论数(2) 阅读数(878)
此文已被博客管理员"李家熙熙"推荐到博客首页今日热文,奖励30分上一篇:一个与妈妈相依为命的泰国小女孩,因为妈妈这句话,后来成了瑞典的科学家…...
下一篇:已经是最后一篇啦!
评论
学习了,引导孩子成为更好的他自己。
早上好,亲,学习了
发表评论 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