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着感恩的心情送别2006年
这一年又在匆匆之中逝去了,我怀着感恩的心情辞别2006年最后的时日。
这一年在我的工作上,两件事是值得高兴的。一件事是“做中学”科学教育实验项目内容标准的试用本问世了;另一件事是我们在学习科学研究方向上所采用的技术路线得到了国际同行的认可。
我很高兴在11月份获得了国际儿童科学普及奖(: International prize for the scientific literacy of the children of the planet).以我在《西部农村远程教育项目》和“做中学”科学教育实验项目中的工作为标志,我的文章被入选而刊登在《对联合国教科文组织60年做出贡献的60位女性,60 women Contributing to the 60 Years of UNESCO》一书中,此书于11月份在巴黎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执行局会议上正式发布。
以我的经历和年龄而言,获得这些奖励本不应感到十分兴奋,但是因为它们是对“做中学”科学教育实验项目的肯定,来得正是时候,因而也显得更为珍贵。
正如我在Purkwa奖颁奖仪式上所表达的那样,我怀着感恩的心情,感谢所有帮助过我的国内和国外的同行和朋友;感谢我在东南大学的同事和学生;感谢“做中学”试验区的教师和领导;感谢李嘉诚基金会和GE基金会:最后,也是最重要的,我感谢我们的孩子,包括我的孙子,正是因为他们,因为我对他们的爱,给了我从事儿童科学教育研究和实验的动力和快乐。
发布于2006年12月30日 10:13 | 评论数(96) 阅读数(119986) 我的文章
在一次不常遇到的旅途中,考虑了明年的博客计划
没想到南京遇上了几十年未见的浓雾,飞机无法降落,整天的航班都取消了。我等到下午两点多,只好决定改飞上海,然后坐晚上八点半的火车回南京。所乘的列车是上海发往乌鲁木齐的特别快车,只有硬座,但是由于有上海“做中学”试验区曹坚红老师的帮助,幸运地买到了有座位的票。
上海火车站建得很好,可是人真多,显得很乱。上车以后更是没想到,车厢里,人塞得满满的,连过道都站满了人,有的干脆坐在走道里,睡在放在过道的行李上。乘客一般都带了很多很重的行李,在抢行李架的位置。有一件相当重的行李居然还从行李架上跌落下来,险些砸到下面的乘客。这种情景我还是在七十年代遇到过,没想到三十多年以后,不是在西部,不是在农村,而是在我国东部最发达的地区,仍然会出现这样的情况,也许是我少见多怪了。周建中博士专程从南京赶到上海陪我坐车,如果不是靠了他的帮助,我可能不能顺利地回到南京。这次意外的旅行经历,让我有了一点体验。我们在某种生活圈子里生活久了,会忘记很多东西,以致会形成一些过于乐观的估计,习惯于一些表面的浮华,在挥霍浪费之中麻木。
也许是有了那么一点感触,27日上课连续地讲了两个多小时没觉得累。我讲的题目是“从心智、脑和教育的视角,研究学习者和学习过程”。讲完课,
接着又坐火车去上海,转飞机赶回北京。因为南京的浓雾仍然没有散去,飞机不能降落,长江的轮船停航了,高速路也封了,南京对外的交通只剩下火车了。
在摇晃的火车里,我在想,今天的课老师们听懂了吗。虽然我把讲课的幻灯片留下了,他们能用吗。我清点了一下,列出了我在博客上已经写了的17篇有关的文章,它们是:
1、 儿童情感能力的培养
2、 脑与教育
3、 脑与教育学习札记(1)-“做中学”与社会建构理论
4、 脑与教育学习札记(2)- 学一点有关脑的基本知识
5、 脑与教育学习札记(3)- 关于脑的功能分区
6、 脑与教育学习札记(4)- 脑与音乐
7、 脑与教育学习札记(5)- 什么是学习?
8、 脑与教育学习札记(6)- 了解突触在学习过程中的变化
可以给教育什么启示?
9、 脑与教育学习札记(7)- 突触保留得越多越好吗?
10、 脑与教育学习札记(8)- 脑中不同的记忆系统
11、 脑与教育学习札记(9)- 情绪、情感、心情和情绪能力
12、 脑与教育学习札记(10)- 美国伊利诺州的社会情绪能力
学习标准
13、 脑与教育学习札记(11)- 关于儿童特殊识字功能的讨论
14、 脑与教育学习札记(12)- 有关早期儿童发展研究的新进展
15、 脑与教育学习札记(13)- Kuhl的研究告诉我们什么
16、 脑与教育学习札记(14)- Kagen和Fox关于气质的研究(1)
17、 脑与教育学习札记(15)- 在恐惧情绪神经回路中的杏仁体
但是这些内容比较零散,不系统,前后衔接不够好,又没有图,可能很难用。趁我又坐在火车里,昨日的那点感触还没有散去,我给自己定下了明年写博客的计划:试着把“脑与教育学习札记”写下去,并且把它写成可以对不同对象使用的多媒体课件,用博客的平台来授课和交流。试试吧!
教育随笔还会写下去,虽然“卸任”了,“交棒”了,有两件事还得讨论,甚至争论,直到落实。
1、 应该十分重视儿童的科学教育。从幼儿园到小学连续地对学生进行科学教育,并把科学课列为小学的核心课程之一。
2、 应该大力提倡和支持实证性的教育研究,加快年青研究队伍的培养,在经费上设立专项予以支持。
这两件事去年都写了政协提案,我得到对第一个问题的答复是“我们的重视已经到位了;对第二个问题的答复是“有了博士点基金,研究经费已经够了”。真是应了那句“最怕没有感觉”的话,所以还得讨论。
发布于2006年12月29日 09:45 | 评论数(39) 阅读数(11492) 我的文章
《居里夫人的科学课》中文版序
发布于2006年12月20日 12:06 | 评论数(24) 阅读数(15083) 我的文章
写在“交棒”之时
自写博客两年来,我写的文章也不少了,这些文章不仅是我写的,也是我一个一个字敲入电脑,一张张幻灯片制作出来的。开始几乎是每天写,以后是几天一篇,最近两个月停笔了一段。原因不仅是因为忙。忙也是忙,去了法国和美国开会,在国外17天,加上准备时间和旅途,回来以后的休息时间,就几乎是一个月了。剩下的时间就是间断地在参加国内的学术会议。盘点下来,也有七、八个之多,这还是挑着参加和学习科学与科学教育两个领域有关的会议。我真正停了一段笔的原因是在思索我下面该做什么和写什么。
2002年夏季从教育部的一线岗位退下来以后,想的就是做自己想做的事——学习科学研究和推动“做中学”科学教育实验项目。当你有明确的目标,特别是面对不同意见的争论时,我感到特别地有劲,有激情,有效率。现在对这两件事似乎争论不大了,它们可以比较顺利地发展了,我反而觉得不知做什么好了。
经过这一段的忙碌,我对自己工作目标的选择原则有了新的补充。对我来讲,可以做自己想做的事,还应该是年青人还需要你做的事;要保持进取的态度,也要学会适时的退下来。
10月份我回到南京,出席了一次中学同学的聚会。我是1956年从南京师范学院附中高中毕业的,这次聚会是50年以后的重逢,大部分同学都是50年之中我没有再见到过的。相见以后,你可以感到时间的威力和无情。人真的很奇怪,和年青人与孩子在一起时,你反而觉得你还年轻;和老同学在一起时,你会觉得无情的岁月已经把你带入了老年。和年青人在一起的时候,你会觉得很多事你还需要去做,和老同学在一起的时候,你感到真应该安度晚年了。
去年我写了一篇文章“写在卸任之时”,写的是我从东南大学学习科学研究中心主任位置上退下来的事。自陆祖宏教授接任学习科学研究中心主任职务以来,中心发展得很好。今年六月成功地举行了第二次国际儿童发展和情感研究的会议,通过了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的立项评估,进行了建立新专业的申请。特别是科研取得了新的进展,MAO基因可以从人的吐沫里进行检测了。这月初,我应邀到美国开会,国际上十几位神经科学家和教育家一起商议如何在学校里建立研究机构-教育发展史上一个新的开端。大家建议首先应该建立数据库、运用生物医学工程的手段测量生理量,以及运用信息技术评测面部表情。这样的讨论结论令我们十分兴奋,这正是我们学习科学研究中心的研究思路和实践。
“做中学”科学教育实验项目可以说已经进入需要在国家层面扩大试点的阶段。“做中学”科学教育实验项目正式启动已经五年多了,如果从了解学习国外经验开始,已经超过十年了。至今为止十多年“做中学”科学教育实验的历程可以分成三个阶段:1994-2000年的预备阶段;2001-2003年的启动阶段;2004-2006年的探索阶段;希望下面能开始一个新的阶段,进入由政府主导,教育部、中国科协、中国科学院携手推动的扩大试点的阶段(见附件)。
东南大学领导十分支持,成立了以叶善专教授为首的研究集体,其中的六位年青骨干在今年都相继到加拿大和法国接受了专门的培训,在GE项目的实施中证明了他们的才华和能力,下周就要开始对陕西农村教师进行培训了。因此,我决定“交棒”了,以后在推动“做中学”科学教育实验中退居“顾问”的地位。
我还会参与这两方面的工作,本着自己想做的和年轻人需要我做的两个原则,不断地寻求新的生活和工作的乐趣。
附:关于“做中学”科学教育实验项目进展的简要小结
《一》“做中学”科学教育实验项目
2001年,教育部和科学技术协会共同倡导和推动了这项有重大意义的科学教育改革在中国开展,取名“做中学” “Learning by Doing”,即在幼儿园和小学中进行的基于动手做的探究式学习和教育(Hands On Inquiry Based Learning and Teaching ),旨在促进我国幼儿园、小学科学教育发展,推动素质教育的实现
“做中学”科学教育实验项目代表国家参与国际科学家和教育界合作的IAP(Inter-Academy Panel,国际科学院联合组织)的IBSE(Inquiry Based Science Education,基于探究的科学教育)网络
《二》 “做中学”科学教育实验项目发展的历程
准备期: 1994 – 2000
了解国际动态后,经批准,决定在中国开始试点
第一阶段: 2001 – 2003
中国教育部和中国科协共同在中国发起“做中学”科学教育试验确定了“做中学”科学教育改革的九项原则
在四个城市:北京、上海、南京、汕头各选择一个区内的部分学校启动试点。
建立网站www.handsbrain.com和学习科学研究中心
建立国际交流与合作的渠道,翻译国外资料
50名教师到法国培训,500名教师在中国接受法国教师培训
出版了第一批中国的案例
第二阶段: 2004 –2006年10月
试点区扩大,大连加入
在研究工作的基础上,发展和出版教师培训教材《探究式科学教育教学指导》,开始了第二轮的教师培训
确定工作流程,形成内容标准初稿,编写案例,进行试点教学
组织国内外专家对内容标准进行研讨
2004-2005的探索和再认识的问题
1,什么是探究式科学教育?
2,为什么应该选择5-12岁连续进行?
3,探究式科学教育的教学指导理论是什么?
4,在探究式科学教育中教师和学生的作用是什么?
5,探究式教育中是否需要概念体系?
6,探究式科学教育应该有什么样的教材,它们是怎样编写的?
7,怎样在教材编写和课堂上考虑进行发展性评估?
8,如何编写教师培训教材和进行教师培训?
一些有关的原则问题
1,以学生为中心的探究式学习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的主动的探究过程和在学习共同体中互动的过程,不是学生的自我发现、自主学习。
2,有效的学习需要构筑在学习者原有的知识、技能和经验之上
3,有效的学习需要将有关事实的知识和概念的框架相结合
4,有效的学习需要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参与
5,有效的学习需要采用在学习过程中发展性评估
6,什么年龄段合适?应该在5-12岁连续进行
7,社会情绪能力( Social Emotion Competency)培养的重要性.
关于内容标准的讨论
1,内容标准是否应包含所列出的内容?
2,领域的选择是否恰当和表述准确?
3,概念的分层分解是否妥当和准确?
4,这些概念是否是儿童进一步学习的基础?
5,学生能否掌握这些概念?
6,探究能力和表达能力的学习内容是否合适?
7,社会情绪能力的学习内容是否合适?
两次国内外专家研讨会
1,“做中学”科学教育实验项目内容标准研讨会,北京,2006年9月24-26日教育部基础教育司主持,中国科协和中国科学院参与,东南大学承办
2,France-China Meeting –Learning by Doing/La main a la pate, Rocamadour, October 23-27, 2006
第三阶段(建议):2006年10月 —
发布“做中学”内容标准试用稿
希望能形成政府主导的局面,在教育部、中国科协和中国科学院的领导下进一步扩大试验工作
继续在评测;科学教育和语言学习的结合;农村、少数民族地区以及残疾人等特殊群体中开展科学教育的实验和研究
发布于2006年12月15日 19:30 | 评论数(37) 阅读数(12599) 我的文章
1   页码: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