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篇值得注意的会议报道
我在12月 11日的全国政协报副页的边角上,发现了一篇不过二百余字的报道,是记者李将辉写的。题目是:美国信息产业机构和美国商会评价我国自主创新政策建议,政府鼓励创新的最好方法是支持基础教育。
这个道理是千真万确的,这种提法在美国不是新闻。早在上世纪90年代,被称为经济沙皇的美联储主席格林斯潘就曾经亲自跑到美国国会去作证,要求增加对基础教育中数学和科学教育的投入。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以微软皮尔.盖茨为代表的一些企业家,一直在批评美国的基础教育,并设立了专门的基金会,以促进基础教育中数学和科学教育的改革。
但是,中国的情况不同。我们的企业家、科技界人士和某些政府官员都有太多的事要做,还没有时间考虑创新人才培养的问题。教育界中不少的人对基础教育的现状比较满意,特别是认为中国的数学和科学教育已经不错了,不可能不满足创新人才培养的需要。有个别专家还喜欢引证国外一些并非专业的评价(我甚至认为是忽悠)和报道,为我们的教育质量作证。因此,我认为这条报道在目前的中国应该是新闻,一条应该引起注意,而大写特写的新闻。
出于关切,我在网上查找了十余个网站,包括主要的新闻网站和报纸。了解到在12月10日由中国科技部、发改委、商业部和美国商业部、美国国务院共同在北京举办了中美创新大会。每个网站上都报道了这次会议,有的报道还很长,但是没有一家报导了与上述相同的消息。不过新华网和科学时报报道参加中美创新大会的美方发言人纽约市市长布隆博格的发言。他在发言中提出,促进创新有五项原则,包括更好的公共教育,实行和表达新想法的自由,活跃、公平的竞争,保护知识产权,社会要向世界开放等。他提出主张的第一条就是教育,他认为创新是从教育开始的。要提升创新的力量,在教育中要强调数学和科学,因为它们意味着注重培养学生的思想环境。
其实,建设创新型国家必须从重视和改革基础教育做起,这个主张不必进口,我们国家就有不少明确的政策指导和有识人士的建议。胡锦涛总书记多次强调建设创新型国家,关键在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我一向十分敬仰的钱学森先生,刚刚健康地度过了他的96岁生日。一位品德高尚的爱国主义者、一位功勋科学家、一位战略科学家、在他年过90的时候,两次在温总理去看望他的时候,谈的就是一件事,一件他放心不下的事,创新型领军人才的培养,好像这也没有引起有关方面的足够重视,至少在行动上是这样。
这次中美创新大会的召开,恰好也是钱老96岁生日的前夕,科技日报为此专门开一个座谈会,座谈钱老关于创新型领军人才的培养思想,但是关注的人似也不多。现在一些关注创新型国家和创新型城市建设的人们主要在忙什么呢?是不是有以下几种:
1、先提出建成的日期,我没有记错的话,有若干城市已经明确提出,在2010年要建成创新型城市。
2、把创新型国家或城市定义为科技对经济的影响大小和专利的多少,很少顾及这些是需要由具有创新能力的人,特别是领军和拔尖人才创造的。
3、把创新型人才的培养看成只是高等学校的事,没有考虑人的发展规律,特别是近几十年来脑科学的进展,以为人的培养是可以不考虑先天和经历,不是好铁也能炼成钢的。
发布于2007年12月18日 19:16 | 评论数(26) 阅读数(108027)
评论
“文化根基”是不应该包涵科学的,有了科学就没有了“根基”。这番高见若出自耄耋还可谅解,出自后生则真正“可畏”了。
韦钰院士,我非常不同意您老的说法。一个孩子生下来应该要打好文化根基,然后再进入自然科学等领域学习,那才是正路,现在什么都讲科学,其实都是在搞伪科学。看看犹太人的教育和我们国家解放前的教育是不是有相似点?是不是出很多很多的世界级人物?解放后出不了了,然而犹太人一直都是人才辈出,原因何在?请韦老反思,似乎不是科学问题,而是过分强调科学,丢了根基,皮之不存毛焉附?对不起,请原谅一个后生的无知!
韦钰院士您好:
我在小学从事教育已20年,我越来越糊涂了,我们的孩子将来培养出来要做什么,是做人的品质、科学的素养还是与外国人的交往,我感到迷茫,现在学校、家长都在重视外语,我国民族的振兴是要靠外语吗?也许我用词不够准确,但在上星期我们学校开完会我在思考,现在已有许多学校把英语列为主课,而科学、综合实践这些培养人的素养的学科越来越淡化,我真不明白???今天,来到您的博客想向您请教我的疑惑,看到您的这篇文章我有些欣慰
中国学术腐败的根——耶鲁教授说错了吗?
《光明观察》发表的这篇评论,就中国学术圈内抄袭剽窃的普遍存在,提出
制度性腐败是其根源,所论甚是,但如因此认为耶鲁教授说的“根在惩罚不严厉”
是说错了,则不可取。
制度有问题是产生学术腐败的客观原因,而一个人落到去抄袭剽窃,必定还
有他个人主观上的原因。事实上在同样的体制下,也并非人人都在抄袭剽窃,搞
学术腐败的人毕竟是少数;什么逼良为倡,不过是给自己在精神上求点解脱罢了。
这种理论,也正是学术腐败未能成为老鼠,招摇过市也不是人人喊打,而且还有
人为之辩护的一个原因。
再看当前的实际,通过网络揭露出来的学术腐败不算少,有几件得到有司认
真对待进一步查证呢?处理都谈不上,更不可能严厉。这个问题邹承鲁教授早就
指出过了,并非经过耶鲁教授一喊才知道。
因此如果就强调制度的原因而放过个人责任,这腐败也就不必反了,等改革
了制度再说。而那些被处理的贪官也会不平,他们会说,“我们之所以贪污腐败,
从根本来说也是制度的原因。”
回想起来在上世纪五十年代初期的反贪污运动中,一些腐败分子就强调过
“我们是中了资产阶级的糖衣炮弹”,即客观上的原因。,而“糖衣炮弹”也回
了一句:“ 物必先腐而后虫生之”。在处理时实际上是接受了后者的观点,所
以对干部处分比奸商重。我以为这个精神对于整治今天的学术腐败也适用。否则
只?芗绦萑莞埽踅绲牧嘀糠炊艿窖挂郑遣豢扇〉摹?
下面是《光明观察》发出的这篇评论 :
中国学术腐败的根——学术圈成了“名利场”
作者:李辉 刊发时间:2007-12-27 16:34:43 光明网-光明观察
12月27日《南方都市报》载,复旦大学师生剽窃案还未尘埃落定,北京大
学也出现同样问题。12月19日,北大BBS上出现了一封耶鲁大学生物学教授
StephenStearns写给选修其课程的学生的信。信中称,从学生到老师,剽窃学术
成果的行为普遍存在。从教几十年的 StephenStearns称,在美国和欧洲,学生
剽窃现象偶尔发生,远远没有中国那么普遍。他认为,学术剽窃成风,根在惩罚
不严厉。
凡对中国的学术圈有一点了解的人,恐怕谁也不会否认StephenStearns教授
所说的“剽窃学术成果现象中国最普遍”确实是事实。但 StephenStearns教授
认为中国学术剽窃成风的根源在于“惩罚不严厉”,却是错了——或许,在欧美
国家确是如此,可在中国却未必如此。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我国学术抄袭的罪魁祸首乃是中国的学术评审体制以及
行政部门对于学术的过分的干预。众所周知,在中国,小到大学生毕业,大到大
学教师评教授和大学的等级评估,知识分子的利益和前程都与发表论文的数量以
及论文发表所在学报的声望与等级密切相关。可论文的写作却是一项十分艰辛的
劳动,每一篇有价值的论文都必须经过 “感而思,思而积,积而满,满而作”
这一漫长的酝酿过程,绝非一时可成就。对于一般的大学教授,一年若能写出一
两篇原创性的、有价值的论文,已经是非常了不得了,因为在前人的辉煌成就面
前,要做出哪怕有一点点有新意的发现,都不是件容易的事儿。而对于普通的大
学本科生,四年的时间能学会做学问的入门功夫己经很不错了。可在我国所有的
高校,大学生毕业都要求提交学位论文,而硕士及博士研究生都得在一定等级的
学术期刊发表一定数量论文才能毕业,至于大学教师,每年一般也都有发表论文
的任务;高校以外的机关及企事业单位的员工,若是想评中级以上的职称,在工
资上提高一个比较大的档次,还得要发表论文。原创性的论文很难写,教育及学
术评审体制将论文的发表与否与个体的切身利益密切挂钩,造成了社会对论文发
表的需求量很大而能发表论文的期刊却又有限,在这几种因素的合力推动下,中
国的学术要想不腐败,恐怕也很难呀——如马克思所言,“一有适当的利润,资
本就会非常胆壮起来。只要有10% 的利润,它就会到处被人使用;有20% ,就会
活泼起来;有50% ,就会引起积极的冒险;有100% ,就会使人不顾一切法律;有
300% ,就会使人不怕犯罪,甚至不怕绞首的危险。”知识分子也是凡人,在这
种学术与社会语境下,即便对学术腐败的惩罚再严厉,也会源源不断地有人为了
追逐个人的 “利润”而敢冒天下之大不韪。于是,学术圈便异化成了“名利
场”。
很显然,中国的学术腐败是一种制度性腐败——这种体制一方面“逼良为
娼”,一方面“诱良为娼”,客观上的效果是在鼓励教育腐败和学术腐败,其结
果结果是生产了一大批无异于文字垃圾的粗制滥造的论文,养肥了一大批学术刊
物的编辑,造就了一种虚假的“学术繁荣”和一大批徒有虚名的“教授”与“博
导”,甚至一些沽名钓誉的“学霸”与“学阀”,造成了社会财富与学术资源的
极大浪费,而那些治学严谨的、有学术良知的真正的学者却被边缘化或被排斥在
学术界和体制之外。
找到了中国学术腐败的病因,治病的药方也就暗含在其中了。其一、减少腐
败的动机。对于目前的学术体制进行重新设计,减少对学术的行政介入,尽可能
使论文的发表与否与个人的切身利益脱钩,使腐败者觉得无利可图或“油水”不
大,而真正有良知的学者也可在没有现实压力的情境中追求自己的学术自由;其
二、增加腐败成本。加大对于学术腐败的打击力度,使腐败行为成为人人喊打的
过街老鼠;其三、建立基于以上两种措施之上的道德自律——因为与利益和惩罚
相比,道德显得脆弱不堪,只能作为治病救人的一种辅助手段。
韦院士说的好,长知识了 .祝您新年快乐!全家幸福健康!
学术腐败,是因为教授没有权力
耶鲁大学教授斯特恩斯(Stearns)写公开信,批评某些中国学生写论文抄
袭,引起了广泛的关注。抄袭的事情,其实非常普遍,不要说学生,就是老师,
也有抄袭的。但很多时候,揭发出来,呼吁很久,也不会引起有关方面的注意。
这次,外国人说话了,可能会当回事儿吧。
我以为,学术腐败是因为教授,也就是大学教师,没有管理大学的权力。
如果教授有权力,在制定“人才培养计划”时,就不会让学生一个学期上10
几门、20多节课,把他们的学习时间都变成上课时间。课外的自学更重要。斯特
恩斯教授以为中国大学生跟美国大学生一样,一个学期只选4门课,所以布置了
学期论文。结果可以想象,学生没有时间进行课外的研究和写作,想及格,就只
好抄袭。
如果教授有权力,在制定职称评审标准时,就不会愚蠢地靠论文数量来判断
一个人的学术水平。讲究数量的结果,就是东抄一点儿,西抄一点儿,哪能顾得
上深入思考问题?有的人,一年发表了论文50多篇,简直成了论文机器。有什么
创新呢?没有,都是别人提过的观点,别人说过的话。这样的论文,白白浪费纸
张,也就是浪费纳税人的钱。可是没有办法,职称评审的标准是有关部门制定的。
而有关部门是不听教授的建议的。
如果教授有权力,在制定大学教学评估的标准时,就不会忽视教育的实质。
因为教授说话没有用,所以有关部门制定了多少平方米、多少百分比之类愚蠢评
估标准。有什么样的标准,就有什么样的大学。难怪出不了大师。大师或者成了
明星,在电视上聊天;或者从大楼跳下,英年早逝;或者闭上嘴,混一天算一天。
学生抄袭,看起来是学生的个人行为,其实是整个教育体制造成的。缺乏西
南联大那样的学术体制,是因为教授没有知情权和发言权,更不要说参政权了。
从年龄看2007年中国工程院的院士增选
中国工程院2007年12月29日公布了2007年增选的院士名单,一共增选33名院
士(不包括三名外籍院士)。因为我曾是一名年龄70岁以上院士的研究生,他虽
然年龄较大,但身体依然很好,然而由于受思想意识、个人品德等多种原因的影
响,他自65岁那年当选上院士以来根本没有做出过什么贡献,也谈不上培养什么
人才。为此,如果以他为参考,以65岁作为界线,认为65岁以上几乎不可能再作
出贡献的话,那么看看工程院今年进行了什么样的评选。
工程院今年增选的院士中年龄70岁以上(包括70岁)的为5人,最大为77岁
(太惊人了,很难想象还能干什么),65岁以上(包括65岁)的为15人,占总数
(33人)的45.5%,这些人在以后的工作中,几乎不可能再有什么创新性的贡献,
如果能培养几个出色的弟子那就算很不错了,但从我导师的身上看,我想这种可
能性实在太小,一旦当选上院士,很有可能会被一些新的情形所迷惑,或是由于
思想意识不同,打压进步青年。工程院把45.5%的几乎不可能再作出贡献的人评
为院士,不应该是简单的肯定这些人年轻时的贡献吧,并且这些贡献到底是不是
真的还说不定(我以前的导师就是拿别人的一些成果当成他的成果来评上院士
的),真不知道工程院想给社会树立一个什么样的榜样。其实在第二轮的有效候
选人中有很多年轻杰俊的真正科学家,但却没有当选,我想这肯定不仅仅是学术
本身的原因吧。
老师,您好,祝您新年快乐 身体健康.您永远的学生
呜呼!创新就是不去认识、更不与理会客观规律。
"没有研究,就只能让所有的孩子永远摸索着成长了。"
那就对了!所有人的成长都是在摸索中前行的。难道成年人就老想着咀嚼研究透了喂给孩子吃吗?那还有创新吗?
所以,还是我们自己指导思想毫无创新力。
韦院士说的好,长知识了
http://www.ck80.com.cn
最好的影视联盟!
球家感谢你这一年对球同学成长的关注,2007年即将而去,祝福2008健康、如意!新年快乐!
就个体来说,孩子的成长是不会等着研究成果的。但就成长规律而言,还不会一年变个样儿吧。没有研究,就只能让所有的孩子永远摸索着成长了。
孩子成长的速度比研究快吧!所以,不是研究的问题了,而是尝试去做了。
教育改革的高层直接将小学一二年级原自然课取消,这无疑是一种倒退的改革。虽然改革是一种尝试和探索,但有些道理很明显,并且有经验可以借鉴的改革也搞得背离目标。难道改革就是为了“出风头”、“产异端”?
求学二十年,从教近十载,中国教育历经多次改革,但改来改去,总觉得有种隔靴搔痒,没有搞到点子上的感觉。改革大都流于形式,并没有得以贯彻,似乎是领导倡议改革有功,升了;教师说说改革,交差了;学生被改来改去,蒙了。
我读了20多年的书,学了很多年的外语,直到今天也没有发现其所能发挥的巨大作用。在中国这样一个有着灿烂文化的过度中,出现了很多学生连基本的报告,甚至是请假条都写不清楚,这是我们教育界的悲哀!!
中文没有好好学,基本上都停留在高中的水平,外语过来6级,但是中国广大的知识分子中,又有多少人一定要用英语?例如,一线工程技术人员就一定要通过4级英语考试?
基础教育历来是非常重要的,可是在我国,现在有多少课程是培养认识自然,培养人文精神的?没有人文和科学的精神培养,却去拼命地培养语言,尤其是很多人其实用不上的语言,其价值何在?
圣诞节快乐!
兩者同樣重要.
我认为对于英语学习的看法要辩证的看,现在这个全球化的社会如果我国不重视英语教育也不可能,不符合国际发展的趋势。如果你要研究某个专业英语不行,肯定是做不好研究的。只是应该学适合自己的英语而已。如果学生毕业了一辈子也不可能用到英语,那花这么多时间和精力和没有用处的。
我们全国人民学好外文,都出国去跟外国人打工去.
强烈支持!!!
食俸而谋事者少,不食俸而谋食者多
该如何怎样培养学生的高层次的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确实是值得思考的问题。当前的高考选拔制度,已经把孩子们的大量时间放在了如何提高考试成绩上,就是在双基基础上的题型训练,磨灭了学生们的个性和问题意识。本来可以学习更多现代科学和数学知识的一年的时间却要花在了高三的复习上。全国的学生都要花一年,这是多大的代价啊。学生学习兴趣的减退绝对就是灌输式的恶果,但是也没有更好的选拔办法能解决当前的问题,人口多,发展不平衡,就业压力大这些问题把我国的基础教育在夹缝中艰难发展。即使国家花了大力气进行了高中的课程改革,可以了解一下实情,基本上又回到了应试教育的老路,变化十分有限。真不知这次课改的出路在哪里?不过变总比不变好,有意识去做总比没有意识好,相信总有一些教师会在压力与学生发展中找到一些平衡点,为国家培养更多的一些创新人才。
然而在我们教育大省江苏的教育改革(好象受到了国家教育部肯定和将推广)又是怎样的呢!当然改革者的初衷可能不是这样,但他们却忘了我们最根本的一条不同于别人的规律:“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就好象,我们讲了多年的素质教育,可看看现在的高中(特别是市级以下的)哪个不是朝5晚10的呢,再看看我们的“未来”,只有形没有神的不在少数。宋正海
强烈支持!!!
“现在中国基础教育中的主课是语文、数学和外文,科学课已经不是主课了,外文比科学要重要得多”着实让人痛心。难道我国的优秀人才都得要出国的。
哎,把强加给大学生的三四级CET的痛苦转移给小的们了。。。悲哀!痛恨!愤怒!默哀一分钟!
发表评论 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