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我们来看看大科学家们的意见
The scientific way of forming concepts differs from that which we use in our daily life, not basically, but merely in the more precise definitions of concepts and conclusions; more painstaking and systematic choice of experimental material, and great logical economy. (Einstein, 1936/1950, p. 98)
在科学上形成概念的方法和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用来形成一些观念的方法不同,它只不过是更加周密地进行概念的定义和得出结论,更加辛勤地和系统地选择试验素材和格外地重视逻辑推理.
爱因斯坦
可见,准确的定义概念是科学思维的特点。“鸡瘟”似应不属于科学概念。
下面一个例子是我在写“探究式科学教育教学指导书”时翻译的,原文出自于原美国科学院院长,现在《Science》杂志的主编,Alberts博士写的一篇有关小学科学教育的文章。看来对围绕科学概念进行探究式科学教育是大家关心的课题
诺贝尔物理奖获得者美国科学家费曼(Feynman,1918-1988)在回忆他父亲对他的培养时,曾经说到这样一个故事:
有一次一个孩子问我“看见那只鸟了吗?你知道它是什么鸟吗?我回答:我一点都不知道。他说:那是一只褐色的、会发喉音的画眉,你父亲什么也没教你吗?
费曼说:完全不是这样,父亲教了我很多。父亲说:看那只鸟!,它的名字叫斯宾赛鸣鸟(我知道父亲其实并不知道这只鸟的正确名字)。父亲又说:在意大利它叫XXX;在中国它叫XXX;在日本它叫XXX;你可以知道用世界上不同的语言如何称呼这种鸟,但是,学完了这些,你实际上根本不了解这种鸟,你只知道世界上居住在不同地方的人对这种乌有不同的称呼。所以,让我们来仔细观察这只鸟,看看它在做什么?那是我们应该考虑的。(我很小就知道,知道某个物体的名字和知道某个物体之间的差别)
父亲说:比如说,看吧,这只鸟不停地在啄它的羽毛,它是不是一边走;一边在啄它的羽毛?
是!
鸟为什么要啄它们的羽毛?
可能是它们飞行时把羽毛弄乱了,它们啄羽毛,以便把它们的羽毛理顺。
父亲又说:好吧,如果是这样,那么它们只需要在飞过以后啄一会儿,当它们落地一段时间以后,就不应该再啄它们的羽毛了。你知道我问你这个问题的目的吗?
父亲又说:让我们仔细观察一下,它们是在刚刚落下时啄得最多吗?实际上要看清楚这一点,并不困难,比较一下那些刚刚落下的鸟和已经在地上走来走去的鸟,它们在啄羽毛上看不出差别。我说,我放弃我的想法,那些鸟啄它们的羽毛,并不是为了整理羽毛。
父亲说,因为有虱子在咬它,虱子在吃羽毛上沾着的蛋白的屑屑。虱子的腿上常常有一些柔软的物质,更小的生物会吃它,这些小生物不能完全消化这些物质,就会排泄一些和糖类似的物质,细菌就会在其中生长。
最后父亲说,你要知道,哪里有食物存在,就一定会存在以它作食物而生存的,有生命的生物。
费曼说,我现在知道,在那些鸟的脚上,可能存在的并不一定是虱子,在虱子的腿上也不一定有更小的生物,父亲告诉我的,也许在细节上并不准确,但是他却教给我根本上正确的东西。
美国科学院阿伯尔茨(Alberts)院长引证了这段故事以后写道,我们每个人不可能都有像费曼那样的父亲,培养我们孩子的责任,就应该落在学校的身上。
费曼的父亲要他观察的内容,围绕着建立一个核心概念—那里有食物存在,就一定会存在找到它作为食物的,有生命的生物。我们现在有些科学教科书上要求学生观察的内容常常没有明确的目的,似乎越细越好。要观察植物,大多是估计树有多高,多粗、什么形状;观看叶子的颜色、形状、大小等等。要观察纸,就要求学生比较纸的厚薄、颜色、吸水性,再拉一拉,看结实不结实。各人看各人的,越细越好,看完了,各人有各人的标准和感受。天底下的不同种类的树和树叶多的是;纸也各式各样、千奇百怪,我们课堂上能看到的只是“沧海一粟”。这样的观察结束以后,学生就记住了有不同的叶子,有不同的纸,还有什么?
发布于2008年07月13日 15:35 | 评论数(40) 阅读数(84353)
评论
好文章,感谢。
让我们来看看大科学家们的意见 - 韦钰的个人BLOG what can i do
并不为楼主的标题所吸引, 也不是被贴子的内容所迷惑。 哥是来抢沙发的
平淡中显示出不凡的文学功底,可谓是字字珠玑,句句经典,是我辈应当学习之典范
您好,看到了您对幼儿园孩子背三字经的感慨,还有您说的,教育改革的一些中。老实说,中国这么多的学校指望着大家全都一起改,那得多少年哪?咱能先把那个起早贪晚的事改了行不?至少给我们点时间让我们自己教孩子,而不是不管愿意不愿意全都关在学校里,让老师累得心毛气躁,孩子烦得五心生火?给我们点时间,让我们和孩子相处,给我们点时间让我们也可以为我们的孩子的成长学习出一点力?
您好!韦老师!
我肯定希望提供一个快速的概念,感谢您对漂亮的技巧和提示,你上发布blog.handsbrain.com 。我费时互联网出现了有帮助的战略得到了回报,我的家人和朋友交换。我要求我们的读者其实真正的幸福与,有见地点令人难以置信的一些伟大的个人住在一个有益的社区。我真的觉得真的很感激找到您的网页,并提前出现了很多额外的娱乐时间阅读本文。再次感谢一个很好的协议,一个很好的协议的事情。祝你好运!
我并不反对的文章,但我不同意一些extenct几个百分点。我可能是少数,但笑。感谢分享blog.handsbrain.com ..保持微笑!
毫无疑问,我渴望崛起的确认手段来欣赏我们所有光荣的贡献,我们一直在这里展出。我的扩大互联网捅了与著名的伟大战略去与我的朋友以及家庭。我们将证明我们游客基本上已经毫无疑问,在与真正最未经稀释的人有利可图的提示突出的村庄的成圣存在。已检测到您的网页,以及厚颜无耻的言行举止,使一些最非凡分钟一个大规模的庆祝活动在这里,我们觉得确实感激。谢谢,我们再次为所有的细节。
这是一些有趣的东西。感谢张贴。
孩子们要会想这是为什么?那样为什么?目的是什么,能达到什么效果?老师,家长要会引导进行探究式科学教育。
可我们现在的教育,只要背,套模式,出分数就算是达标,优秀。老师,家长大多都要应付指标。
说的有道理
您好
能请教您一个问题吗?
我家孩子,现在5个月半,前阵子感冒了,快2周了,现在还一直咳嗽,痰很多,去妇幼医院看了,吃了几天的药,还同时做物化,也不见好转。现在孩子继续求医中。
请问,有什么办法能化痰吗?
不错,支持,还有很多要学习的地方啊
很受启发。
支持一个!
没怎么看出来想让我知道什么。这种观察课谁都上过,看课堂上的老师怎么教的?不论怎么教,老师最后会总结,生理属性是什么,行为方式是什么,环境影响是什么,然后把这些固化为标准答案。这就是一直流行在神坛上的做法。把弟子的思路越引导越窄。。。。。。
患儿各方面的能力的发展不均衡,学习能力有的地方强有的地方极弱。很难带的
培养孩子的观察力很重要
韦钰老师,您好,作为吴健雄实验室的一名博士生,我对我们目前实验室的政策和制度很不满意,感觉有些政策相当的耽误人,学校规定了博士的毕业条件,此外系里面又作了规定,尤其是每年3次预答辩的政策,让很多人深感无奈,这不是我一个人的无奈。一年3次,平均4个月一次,而且这次通不过还要隔一次,而且学校的盲审要2个多月,这么算下来,顺利的大约要半年,不顺利的要将近一年才能毕业,人生有几个1年呢?很多博士生都在抱怨,特别是目前工作很难找的情况下,谁都知道耽误毕业意味着什么。
作为一名曾经学物理的学生,能够来吴健雄实验室确实感到荣幸,但是,目前实验室的状况令人担忧,预答辩15分钟,仅仅靠3篇sci发表多少篇文章来作为通过与通不过的做法我认为实在是欠妥。因此,包括学校在内的众多机构的办事效率有待于提高,我也希望我们实验室能够在国内成为优秀的实验室,也希望我们学校能够在国内高校更加知名,但是这些都需要学校有关方面的政策和制度的不断完善,这样才能吸引更多的优秀人才前来求学。
我认为系里面一年3次的预答辩不合理,这里面不排除我个人的因素,因为我上次没有通过,但是这个帖子不是不怀好意的指责,因为我也知道很多博士生对这个制度也都不满意,因此我在这里向您说明一下,希望这些事情能够引起您的重视。因为我感觉我们有些制度确实不合理,特别是教育制度,需要改革。谢谢!
写得很好,受用了。
韦钰院士的教育思想很值得推崇,我们的教育不应该简单地停留在表层的认知上。
很受启发。
写的好
请问在那能听到韦院士的课啊?
韦钰院士,您好:
我是一名在校大学生,虽然学的是电子专业,但对早期教育有着浓厚的兴趣。在我还是初中生的时候,我就发现,无论是初中同学还是小学同学,学习好的不一定是最有能力的。“不是每一个人都能当科学家”所以在社会上生存更需要的是能力。但是,没有好的成绩,就过早的失去了接受教育的机会,也过早的面对了社会。于是我思考了,起初得出来的结论是:应试教育已经不适合经济快速发展、知识爆炸的当代了。后来的经验告诉我,即使是素质教育,也只是让有能力的人有更多的机会,并不会使每个人的根本有能力的增加。
不知道该怎样解释我脑中的问号,于是,我迷茫了很久…
直到去年秋天,我读了一本书《卡尔•威特的教育》,未等读完便如梦初醒,再到读完已是焕然一新。书中解释了我多年的疑惑,用语言诠释了我内心的感受。我了解了早期教育的概念。
之后在网上搜索早教相关资料,发现在国内您属于权威人士,在阅览了您的个人博客之后,才觉得您的话简直是一针见血。说得太对了,在此表示崇高敬意。
我非常渴望能够了解更多的相关信息,不过网上的资料岌岌可危。我很想了解一下当前我国早期教育的状况,也想知道目前是否有人设计出适合中国国情的学龄前儿童发展计划,国务院是否有了足够的重视,是否有将计划提到日程来的打算呢?
中国教育专家委员会是教育部的吗?自我宣传是汇集了国内外著名高校、学术机构的众多知名专家、学者,并拥有大量国内资深的院士及著名学者等高级专家,还与国内外知名研究机构、大学有着广泛的联系与合作,是国内教育界具有活力与朝气的机构之一。
这个组织成立了多个分支机构,快将中国教育折腾的不知姓“教”还是姓“钱”,这个机构有多位教育部的副部长和官员在册,不知是真假!
(2009-02-25 21:16:39)
教授是专门研究小孩子的?
很慈祥的样子,呵呵
————————————————————
Windows7吧论坛:http://bbs.windows78.com.cn/
主站:http://www.windows78.com.cn/
交流群:79499110
http://bbs.windows78.com.cn/images/Windows7吧论坛.jpg
我是一名小学教师,非常同意“做中学”。不知黑龙江省是否有实验学校和培训机构。
好好
一边看一边想,科学家的父亲就是不一样啊!!哈哈……
dsaasdasd哈哈哈哈哈
前一段时间参加一个培训,首师大有位毕晓白老师讲教学法,他用生物学中种子的概念来举例。可以把种子的概念用文科的方法讲解,也可以给孩子逻辑关系,按理科来讲。小学的教学方法确实重要,要不孩子就毁在老师手里了。
浏览了您的博客,觉得很感动,早期教育这块的确值得我们乃至整个中国重新审视。
我是一个孤独症患儿的家长,可能对脑神经及学习能力有着更为深刻的体会,患儿各方面的能力的发展不均衡,学习能力有的地方强有的地方极弱。同时,对于他们来说,0-6岁也是能否有着较大程度康复可能的关键时期,很多您博客中的理念我相当认可。我想,能否将有价值的课程设计在针对幼儿的学习方面有实践指导意义的总结出来,予以一定程度的公布,这对幼儿早期教育来说非常有益,而且非常有价值。
同时,对于孤独症儿童来说,学习科学的概念也是一大难题,在这方面感触尤其深刻。我也很希望能到做实验的幼儿园亲自看一下,学习一下,教育方面也是我的专业,也希望能多学一点东西,并能尽一点自己的力量。
韦玉院长写得文章值得我们做母亲的学习,我们是宝宝的第一任老师,对于宝宝的学习必须讲究方法,好的文章给了我们教导宝宝的学习方法虽然我的知识远远达不到,但尽力教宝宝,学习学习!
教育的希望在哪里?
最近招聘老师,面试了许多人,发现一个普遍的现象:大学四年制的学生只学习三年,第四年用来找工作;三年制的硕士生,只学两年,第三年用来找工作。如果是这样,为什么本科不改成三年,而硕士不改成二年呢?更可怕的是,这些获得硕士(甚至博士)学位的人,连最基本的概念都没有搞清楚,他们如何可以教育下一代?
一位名校的博士生来面试,一开始就愤愤不平地说:大学里只重视科研,不重视教学。我说,在许多发达国家,没有博士学位是不能教大学的,没有科学研究的经历,就不清楚知识是如何来的,因此也无法启发学生进行探索式的学习。
教师培训时,一位老师说:通过实践,证明素质教育彻底失败了。我说,真正的素质教育,即使是在应试教育体系中,学生也永远是绝对的高分;所谓“素质教育”的失败是我们的愚蠢造成的,不是素质教育本身!
韦钰院士的文写得好好喔,深有启发
韦院长的文字深入浅出,看了很有收获
我对气功不了解,也不懂.只是希望无论什么项目,一定要在研究以后再逐步试验.要考虑它的全面影响和长远影响.
尊敬的韦钰 院士:
您好!工作辛苦了!
我是珠海的民间科技爱好者裴俊杰。
我个人现在具备这样的能力:凡是年龄在6岁-12岁
的少年儿童(可以到18岁),不论男女,均可以在不到10分钟之内,以气功外气(或意识能量)激活他们的松果体,激发出他们的“非眼视觉”-(展现内视、透视、遥视等功能,再进一步则可以开发出更多超常功能。
这个现象的成功比例在小学生中达到30-60%,如果再重复激发俩三次,则可高达60%以上。12-18岁的比例稍低一些。
20岁以上的比例更低。以小学生最多最快。
因为这本来就是人的由生以来所具备的潜在的功能!
通过多年的探索,我们认为,特异功能人人都有,因此称之为“超常智能”。
一方面我们想大力的普及推广、广泛的激发、开智,另一方面我们也想在科研上有所成绩,取得学术界的认同所以麻烦您一定要关注一下我们的这个项目,给以指导。
再一次衷心的感谢您!祝您幸福、平安!
时间紧迫,没有细想,文辞混乱,还请见谅。
我非常希望能够经常得到您的帮助和指导,因为在学术这方面,我们纯粹是外行,是民间江湖的水平,而您是十分专业的学者院士博士,真诚的希望您多多给以指点。
万分感谢!!!
电话:0756-2270610;6680867 ;13702570928
珠海 福慧居士 裴俊杰 敬上!
发表评论 登录